《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2521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的完善》导学案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局部的完善导学案自主预习区【预习提示】“中心明确”属于高考作文的技术等级。“中心明确”是说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提出一个主要问题,确立一个中心思想,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对文章来说,中心是灵魂,材料是骨肉,能够表现中心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应毫不吝惜地舍弃。中心突出与否,不在材料的多少,而在材料的质量高低。做到“中心明确”应把握以下几点:1抓住主旨:材料作文要以材料本身包含的最佳主旨来立论,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或记叙过程以主旨为轴心,有目的有意识地有所侧重。2选取一点:为防止文章观点多而论述不深,记叙平均用力而不精,从多个角度中提炼选取感触最深、准备最充分的角度进行论述、记叙很

2、有必要。3抽取共性:找出事件的共同特征,或挖掘共同的本质集中笔墨有针对性地行文。4一针见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直接拿出自己的观点,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中心选材。5贯通一气:在记叙议论的过程当中,以一种情感、态度贯穿全文,含而不露,但旨意是可确定的,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目标定位】文章不惮千遍改,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历打磨才完成的。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对偏离中心的材料要毫不客气地删除;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

3、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中心模糊或偏离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段落以至一个自然段也要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对我们的构思和表达起着导航的作用。这中心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藏在自己心里,但不管怎样,中心必须明确。如果中心模糊,思路就会混乱。缺少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主题自然难以集中,这种情况下匆匆动笔就会出现一些游离于中心外的句子和段落。顺着这些内容写下去就可能偏题或跑题。由此可见中心模糊危害极大。二、材料选择的失当与不足衡量材料质量的标准有三点:典型性、新颖性和现实感。典型性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能够吻合而且体现我们所表述事物、观点的本质。从

4、生活中选取材料时,生活给他呈现的必然是一幅多色彩、多条块、多侧面、多头绪的画卷。这些材料从体现本质属性方面说,有的鲜明有的隐晦,有的充分有的只见端倪,有的显现真相,有的显现假象,有的昭示必然,有的纯属偶然,有的代表主流,有的代表支流那么作家只能选取充分地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具有本质的真实,能代表主流,体现必然性,因而能以一当十。材料的典型性,不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材料本身对文章主题的表现力,有些材料看上去似乎很小,量也很少,却是典型的,对表现主题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新颖性是指材料要新颖。材料的新颖性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指新近发生、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事实及观点,又指过

5、去就已存在,但没人用过,或虽有人用过,而自己又从新的角度去阐释的材料。某一材料用得滥了,就使人失去了新鲜的感觉,它的作用也会降低。材料要“抢眼”,作文切忌在文章中出现万能例子,如屈原、哥白尼、张海迪,因为这些例子太老了,要举别人不知道而你知道的例子,或者举现实中新出现的人或事。现实感指的是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尽量从现实中取材。材料要贴近生活,积极反映社会热点,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要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既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也是中学生成长的需要。三、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表述紊乱的主要表现是前言不搭后语,句与句之间缺乏明

6、晰的逻辑顺序,语段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中心散乱;另外就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叠。以2007年山东高考失误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片断为例:时间是世上最好的疗伤药。跨越时间长河或许我们什么都可以记忆,即使不能忘记,留下的一定也是一丝淡淡的苦涩或者甜蜜,或许我们就在这份苦涩或者甜蜜中回忆往事,到那时所有的记忆都是财富,所有的痛苦都是甜蜜。时间虽然不会消逝,但真的不会使记忆风化。此段文字存在局部思路不清的问题。先说时间是世上最好的疗伤药,又说时间“真的不会使记忆风化”,前后自相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有: (1)头绪太多,结果纷杂交错;(2)思路不清,理性思维的深化欠缺。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有:(1)句

7、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2)有些内容前后重叠。这两种情况有时候可以并存,而且相互影响。总之,作品是在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修改中完善的。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巴尔扎克写作,少则改五六次,多则改十五六次;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中学生作文当然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如此打磨,但也要重视修改,因为在修改中,我们不但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磨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积累我们在一次性写作中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内容感知】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8、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对偏离中心的材料要毫不客气地删除;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本节介绍了局部性失误的几种情况,如中心模糊或偏离、材料选择的失当与不足、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例文赏析】例文一包容这篇习作从古代到现代,从周边现象到身边生活,作者的视野是很开阔的;由对待他人的态度到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也有一定深度;正反对照,论证严谨,有较强的说服力。然而,这篇习作也有一处漏洞,就是四、五两段(画线部分),问题有两个:一是这两段论证的中心“学会包容也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好处,赢得人们的尊重”偏离了中心论点“懂得包容的人容

9、易获得成功”,必须作出调整,使之重回中心论点的轨道上来;二是论据陈述的角度发生了偏差。这也是学生习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这则材料来说,“包容者”是招聘企业的主管,应该从他如何不计前嫌,以包容之心为企业揽才的角度叙述材料,而习作却把立足点放在了被包容的对象小王身上,甚至还写了不少小王的心理活动,这显然表明作者没有对材料的使用角度深入剖析,而只是生搬材料。修改稿古代社会是这样,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这一句承上启下)可以这样说,谁能包容,谁就给自己的人生道路铺就了成功的台阶。(紧扣“懂得包容的人容易获得成功”这一全文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必须具有包容的品质。有这样一个企业

10、的部门主管,他在一次业务洽谈会上,与另一家企业的职员发生了争执。后来,那位职员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成了失业者,到处求职。恰巧那位主管所在的公司招聘职员,并且那位主管担任主考官。面对曾经顶撞过自己的对手,这位主管毫不犹豫地录取了他,而且认为求职者当时与自己发生争执,是在维护自己企业的利益,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位主管的包容,能够慧眼识人,他的部门才蒸蒸日上,他自己也因为业绩显著而晋升职务。(陈述的角度改为招聘企业的主管,与文章中心相符)例文二问世间友谊为何物谈友谊对于一篇文章而言,题目无疑就是眼睛,是窗口。一篇文章成功与否,题目起着关键的作用。“问世间友谊为何物”化用“问世间情为何物”,好

11、像有文采,但不如“谈友谊”更贴切。修改稿注意到了材料的引用问题。引用材料时,要注意叙述角度,原文引用时不能漏掉关键内容,举例子要有目的性,要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要相符,前后内容要呼应,要构成一定的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和总分总关系等。例文三修改稿与原稿的变动较大。原稿的中心应为谈人的修养,而原稿中诸葛亮的例子,侧重点在“胸襟”,此处的修养,意义狭隘,仅指人的胸怀大度。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我国古代就一直重视人的修养”,而选用的例子则是现代的,材料与中心不符。修改稿调整了叙述的顺序,由古到今。所选的王安石治学严谨的例子与中心相符,而且,在此诠释了修养的积极的意义:严谨治学,强调创见

12、,忌雷同。并与当今的学术界盛行抄袭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对抄袭之风进行了批判,具有现实意义。第二段进一步批判在其他方面缺少修养的现象,内容充实,再一次体现材料的现实感。课堂互动区【互动探究】1局部性失误比较常见的有几种情况?提示:一是中心模糊或偏离。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段落以至一个自然段也要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对我们的构思和表达起着导航的作用。二是材料选择的失当与不足。三是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2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提示: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一是句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二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叠或矛盾。【方法例说】如何使文章中心明确?1巧借点题扣主题针对中心模糊、偏题的失误,增加明

13、确表述文章主旨的语句或语段点题,一则可以时时提醒写作者要紧紧围绕中心,二则可以告知读者(阅卷老师)自己在围绕中心写作。这种做法对考场作文尤其有效。增加点题内容可在以下几个地方:(1)文章的开头。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 ,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如果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有表达中心的内容,这样以后的行文才能紧扣主旨。(2)文章的末尾。写文章不管前面用了怎样的技巧和铺垫,但九九归一,在文章的末尾总要把主旨揭示出来。有些学生写作文,到了最后该点题的时候,他反而故弄玄虚,写一些华而不实的话,认为不应该明白地说出来,总要朦胧一些才显得有水平,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写作文,卒章

14、显志是对付中心模糊的有效方法。(3)段落的首尾。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主旨,每一段也应该有其表述的中心,把每一段的中心点展示出来,整篇的思路就清晰明了了,也不至于偏题、跑题。在每个段落的首尾加上点题性质的引领句或总结句,既概括本段的内容,又点明了题旨,一举两得。看湖南高考考生的满分作文踮起脚尖。踮起脚尖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题记踮起脚尖,听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踮起脚尖,感受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踮起脚尖,看蝶翅轻拍花朵,曼舞飞扬,那是生命的活力。踮起脚尖的人生异样精彩!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

15、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在这独具韵味的世界中,不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开窗子,看看窗外,推开门,来到田野,踮起脚尖,伸开双手,闭上眼睛,倾听风声,触摸空气,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自然,让人神清气爽。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瞧:那小女孩,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正往募捐箱里塞,脸上的表情是多么的神圣;那瘦弱的男孩,把脚踮得老高,“妈妈我比你还高,我能提这个!”把袋子死死地提在手里;高高瘦瘦的男生背后,母亲不停地踮起脚尖,为儿子翻正衣领!踮起脚尖,成就完美的人生。听:“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踮起“研究”脚尖,向开普勒学习,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对

16、渗透着血汗的成果从不视为己有,一有突破便立即告知同行,让大家共享成果。他一次次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迅速造成千军万马高起点上协同攻关的局面”,袁隆平踮起“道德”脚尖,舍一己之名利,促全局之伟业,让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使杂交水稻产量再上新台阶。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