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724351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5-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近50年来平均每年出现的较大的气象灾害,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类型旱灾洪涝灾害台风冷冻灾害次数7.55.86.92.8A.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广B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C说明我国自然灾害频率高D说明我国自然灾害低于世界平均值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各种灾害近50年来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反映了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故选C。答案C下图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23题。2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3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B由流水侵蚀

2、作用形成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D是流水沉积地貌解析第2题,风力堆积与风速大小有关。由图示可以看出,各地风向以偏北风为主,风受地形的阻挡,风力下降,携带的沙尘和黄土在昆仑山山前堆积,即在山地北部堆积,故选A项。第3题,在盆地中形成沙丘地貌,根据沙丘的形状及凸凹面的位置,可以确定盛行风向。因而地貌能够指示盛行风风向。故选A项。答案2.A3.A读图,回答46题。4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解析从图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过程线看,北京市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答案C5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

3、D拉尼娜现象影响解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作为人口超过1 000万人口的北京,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过量开采。答案A6该问题诱发的渐发性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山崩 C塌陷 D地面沉降解析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被称为“沉默的土地危机”,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答案D二、综合题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和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图示地区甲、乙两河流域“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多、水少”指旱涝灾害频繁,“水脏、水浑”则与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材

4、料二据统计,图中A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4万平方千米,占该省总面积的19%,主要集中在A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人多地少,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现象较多。据不完全统计,A省现有坡耕地814万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有178万亩。(1)A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其南部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_,简述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2)甲、乙两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的多发地区。试分析甲、乙两河流域易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3)试说明A省西部和南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现状是人多地少,生活贫困。从生态建设角度看,应采取哪些措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剧?(5)从农业的可持续

5、发展角度看,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致富?解析图中甲、乙两河分别是长江和淮河,两河由于中下游都是地势低平的地区,排水不畅,且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旱涝灾害。A省为安徽省,南部、西部为低山丘陵区,该地区降水丰沛,在山区植被遭破坏的情况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答案(1)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等。(2)气候因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活动强弱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夏季风活动较弱的年份,锋面雨在甲、乙两河流域滞留时间较长,降水量大,常形成涝灾;夏季风活动较强的

6、年份,锋面雨在甲、乙两河流域滞留时间较短,降水量小,常出现旱灾。地形原因:地处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地形:丘陵、山地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降水:山地对暖湿气流有抬升作用,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植被: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覆盖率降低,地表裸露。(4)退耕还林,制止陡坡开荒;在缓坡处修筑梯田等。(5)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山区应按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发展立体农业。8读“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灾种的南北差异是_。形成的原因是_。(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

7、原因: _。(4)第一级阶梯上的重要灾害种类有_。解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正因为有如此的地势分布,造成了自然灾害在不同的阶梯上显现出不完全相同的灾种和灾情,所以解答此题要结合各阶梯上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一作答。答案(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3)此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所以自然环境最为复杂(4)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9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1

8、)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解析(1)根据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2)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答案(1)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地理位置:地形、纬度位置(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如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