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习题3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718980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恨歌》习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恨歌》习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恨歌》习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恨歌》习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恨歌》习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恨歌》习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恨歌》习题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恨歌习题课堂达标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14题。1“他不禁感叹地念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如何理解萨沙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答:_答:萨沙的这种感叹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含有对前文介绍的这种精雕细作的生活的赞美和满足。同时这句话还引出下文严师母对穿的见解。从而承上启下地写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2“这是火炉边最温情脉脉的时刻,所有的欲望全化为一个相偎相依的需求,别的都不去管它了。哪怕天塌地陷,又能怎么样呢?昨天的事不想了,明天的事也不想了,想又有什么用呢?”试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含义。答:_答:全

2、然与社会隔绝,只顾今朝,不顾将来。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却融不进新时代,仍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氛围。3为什么他们说的那些“说过就忘”,而且还认为“这才是心声呢”?答:_答:他们说的都是一些与香甜的食物有关的话题,而这是一些无聊的话题,才说过就忘。把无聊的话看作心声,只因他们是无聊者。4有人认为第2自然段情节琐碎而且重复,应精简,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不用精简,“琐碎而且重复”,是王琦瑶“螺丝壳”里“精雕细作的人生”的特质。不这样写,就表现不出这种人生的特质。课时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修葺/提纲挈领 拮据/佶屈聱牙 翘楚/翘首以待B悭吝

3、/草菅人命 喘息/不揣冒昧 蹊跷/另辟蹊径C糟糠/沆瀣一气 沮丧/含英咀华 纰缪/未雨绸缪D熨帖/钟灵毓秀 瑕疵/睚眦必报 伺候/伺机而动解析:B项,qin/jin,chun/chui,q/x;A项,q/qi,ji/j,qio;C项,kn/hn,j,mi/mu;D项,y,c/z,c/s。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极目远处,只有白色的水鸟悠然自得地在江面上缓缓飞着。B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了。C他们是磕头碰脑的邻居,经常是这家有事,那家就热心相助。D有一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我室友也觉得没什么,我却一直耿耿于怀。解析:B项,登

4、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A项,悠然自得:形容心情悠闲,神态从容的样子。C项,“磕头碰脑”有三义:形容人多而相挤相碰或东西多而人跟东西相挤相碰;指经常碰见、往来;比喻发生冲突、闹矛盾。本句取第义。D项,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B一个人的生命力之强大,以能否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为准,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也是如此。C孙中山生活十分简朴。在总统府内,一般人

5、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而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大约四角以下。D优选法和运筹学的广泛传播与推广,在提高产量、增加质量、降低消耗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解析:B项,不合逻辑,“强大”“能否”一面对两面应把“之”改为“是否”;C项,“大约”“以下”矛盾;D项,语序不当,将“广泛传播”和“推广”顺序颠倒。答案:A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葫芦成熟

6、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由语段上半句“葫芦”可以判断出紧接其后,介绍葫芦的生物属性,句“它”指代句“葫芦”较为顺畅,介绍葫芦的制作过程,介绍使用葫芦的历史,对整个语段进行总结。答案:D二、知识迁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杭州路10号于德北我讲一个我的故事。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当然是从前。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从前,但未必从前的故事都可以改变一个人。我是人。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述诸数字,我依旧一天

7、到晚吊儿郎当。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夏初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我激动。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我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万岁!这游戏。我找了一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杭州路10号袁小雪。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

8、,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信寄出去了。我很快便把它忘却。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信。”“我的?”我不相信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杭州路10号。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我,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人都有良心。我也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这里边有一种崇敬。我认

9、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我渐渐自省。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渐渐不安。四个月过去了,你知道我无法再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还是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秋天了,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杭州路10号。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的门,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

10、下去叫一声奶奶。“您是”“我,我找袁小雪。”“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是是他的朋友。”“噢,您,进来吧。”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走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就在这间屋子,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人了。“她不在么?”“”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她?”“骨癌。”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叫骆瀚沙。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5

11、简要分析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 _答:“我”是当今时代一个由颓废而振作的待业青年的典型形象。经历了长久的待业之后,“我”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于是写信给杭州路 10号的“袁小雪”,编造了足以博得同情的不幸遭遇; “袁小雪”回信并寄书,还有良心的“我”怀着对“她”的崇敬,渐渐自省;面对“袁小雪”的信,“我”无法再忍受良心折磨,去看“袁小雪”,在知道真相以后,得以重新振作。 6本文在塑造骆瀚沙教授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_答:对骆瀚沙教授,本文主要采用了侧面表现(虚写)的手法:骆教授始终未出场,作者通过他寄给我的短而执着感人的回信、励志书籍及让 “老奶奶”每月给“我”寄一封信的做法,表现他对一个陌生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我与“老奶奶”两人的对话和遗像的描写,侧面描写出老教授善良、慈祥、伟大的心怀。7本文所写的故事有人认为非常感人,有人认为比较虚假。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_答:(示例一)本文所写的故事非常感人,发人深省。 “我”身体健康,年轻力壮却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身患骨癌,却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凸显了老教授超乎寻常的善良、慈祥、伟大,加深了故事的感人的力量。(示例二)本文所写的故事比较虚假,不合生活的逻辑。 “我” 在信里说自己“失去双手和双脚”,却能写信,老教授不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