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717228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省山阳县漫川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古代诗经大雅灵台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2、,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由此可见A. 周王在分封制下成为天下共主B. 周王朝国运昌盛,人民生活水平高C. 周王朝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周文化的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沼,於牣鱼跃”可看出材料反映万物朝拜祭祀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D;题干未谈及分封制及周王朝对地方控制,故排除A、C;材料信息看不出人民生活水平高,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周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2.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集中说“儒佛者,圣人之

3、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据此表明A. 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B. 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儒学社会地位稳固D. 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佛教借用儒家思想来论证其合理性,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儒学思想社会地位稳固,故选C;契嵩主张儒佛相关联,故A错误;B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材料反映是佛教利用儒家思想,不是发展了儒家思想,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

4、治”,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 提高了行政效率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答案】C【解析】【详解】唐初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明中叶后,以巡抚之职解决地方三司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率,故选C;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表现,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矛盾,故B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

5、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因为当时有廉

6、价的劳动力,不是科技的落后,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且肯定低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内市场问题,故D项错误。5.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答案】C【解析】据材料“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

7、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速,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便于地方筹集军费镇压农民起义,故C项正确;当时政府捐输的主要目的不是抗击列强侵略,而是镇压农民起义,故A项错误;“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壮大”不能解释“捐输人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的变化,故B项错误;捐输由户部变为地方政府,这是清政府的政策变化,不能说明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故D项错误。故选C。6.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

8、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A. 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B.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D.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式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2月”“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说明中共中央依旧主张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坚持苏俄式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共中央未取得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没有体现出武装斗争问题,故A项排除;中共中央批评农村包围城市,依旧是“左”倾错误的延续,不存在性质转变的问题,故C项错误。7.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

9、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A. 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B. 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C.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现实服务D. 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史学家“禹贡学会”的组建是为呼吁国人抵抗日本侵华,故A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先进知识分子热衷国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故C正确;全面侵华战争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10、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8.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种决定为事实上的判例法。据此可知A. 罗马法体系完备,程序严谨B. 罗马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C. 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D. 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并未涉及罗马法程序及借鉴外邦人法律,排除A、B;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体现出罗马法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无法体现违背罗马自然法的公平、正义法则,故C正确,D错误。9.

11、美国独立后,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制国家,中央政府权力弱小;1787年宪法则通过分权与制衡、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及地方各州权力,对联邦政府进行约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地方各州反对中央集权的结果B. 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 殖民时代的经历与认识D. 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独立初,中央政府权力弱小,故A表述反对中央政府集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两层意思,其一为联邦制的确立,其二为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体现,而B、D表述都只体现其一层意思,排除BD;为了摆脱英国殖民愿望以及受启蒙思想影响,美国实行联邦制、推行分权与制衡原则,故选C。10.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

12、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A. 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B. 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C. 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D. 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否定列宁主义,亵渎布尔什维克革命即为背社会主义方向,故选A;B、D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苏联解体应表现为国家政权解体,各加盟共和国分离,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11.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给自己造成修

13、昔底德陷阱”。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古巴导弹危机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对抗C. 科索沃危机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答案】A【解析】【详解】“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通过材料分析,美苏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认为苏联开始对其进行进攻,导致危机发生,故A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不会对美国造成威胁,不符合“修昔底德陷阱”含义,排除B;科索沃危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均不符合“修昔底德陷阱”含义,排除CD。12.普罗塔戈拉指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

14、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旨在A. 阐释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B. 肯定法律和道德对城邦的作用C. 强调人在城邦中重要地位D. 说明城邦是人与法律的结合体【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实际上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思想理论上论述了人的重要价值,肯定人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制定法律的原则,故A项排除;B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排除。第卷(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

15、,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黄宗義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摘编自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