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习题1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16202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习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师说》习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师说》习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师说》习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师说》习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习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习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习题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孰(sh)苌弘(chng)经传(zhun) 针砭时弊(bin)B谀(y) 句读(du)谄媚(chn) 不拘于时(j)C郯(dn) 严谨(jn)或不焉(fu) 惑之不解(hu)D聃(dn) 贻之(y)师襄(xing) 以资切磋(chu)解析A项砭bin;C项郯tn ,谨jn,不fu;D项磋cu 。答案B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吾从而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则耻师焉孔子师郯子 吾师道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A/ B/C/ D/解析老师。以为师,把作为老师。从师,动词。学习。答案B3指出

2、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余嘉其能行古道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析D项为副词;A、B、C项均为代词。答案D4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作师说以贻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彼童子之师郯子之徒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A/B/C/D/解析代词,他;助词,的;代词,这一类;助词,用于主谓间;助词,提宾。答案B5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

3、法”。下面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登泰山而小天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A/ B/C/ D/解析“耻”“奇”是动词意动用法。“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羞”“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答案A 6.课文名句填空。师者,_。吾师道也,_?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答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阅读与鉴赏阅读下文,完成711题。(20分)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

5、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贤明。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遗留,留下。C圣人无常师 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解析B

6、项,贻:给予,赠送。答案B8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A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受业,古:传授学业。今:跟随老师学习。C项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D项不齿,古今同义,不与同列,表示鄙视。答案D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郯子

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A项也: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义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B项则:均为连词,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C项之:前一个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起指示作用,表示近指,作定语,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D项乃:均为副词,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

8、,可译为“竟”“竟然”“居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答案A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B第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C第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D第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

9、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解析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答案C11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_(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_(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_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2)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3)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

10、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216题。新修滕王阁记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

11、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12、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注】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浃和:和睦。12对下列句加点的词解释最不准确的一项是()A移刺袁州 刺:担任刺史。B窃寄目偿所愿焉 偿:满足。C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 造:制造。D词列三王之次 次:次序,行列。解析C项,造:到达。答案C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13、可为也C以言事斥守揭阳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乃不辞而承公命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解析A项而:表转折,却;B项焉:语气词/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C项以:因为/相当于“而”,而且,又;D项于是,就/却,竟然。答案A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窃喜载名其上A B C D解析不属于原因。答案B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登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B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