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1574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无为英博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B. C. D. 2.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颁布“解负令” 3.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C.不同等级的

2、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 .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4.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A. B. C. D.5.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A.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B.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6.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 陪审员A. B. C. D.7.史

3、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B.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C.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C.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D.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有() 重农抑商 焚烧诗书 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制 实行连坐法A. B. C. D.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连坐制 D.推行县制 11.战国时期,

4、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D.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12.针对商鞅变法,大夫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13.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A.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

5、.重视汉族文化 C.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14.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冯太后崇尚“汉法”A. B. C. D.1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6.关于孝文帝移风易俗方面的改革措施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不讲“正音”的官员一律

6、降职 B.孝文帝以身作则穿戴汉服C.元氏是北魏首姓 D.以洛阳为自己原籍17.(公元499年,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障碍是()A.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B.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C.洛阳的地理环境 D.人的传统观念18.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A.为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C.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

7、量南迁1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2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西夏经常进攻宋 B.财政入不敷出 C.土地兼并严重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1.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2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8、 C. D.23.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A. B. C. D.2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 )A. “重敛于民” B.“减损浮冗” C. “民富财足” D.“重农抑商”2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

9、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梭伦诗句:我手执一只有力的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让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克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扒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10、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2分)梭伦通过哪项措施,使雅典社会各阶层的参政权力发生变化(2分)试分析该措施的实质(2分)据此,分析梭伦改革的特点。(2分)(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2分)结合教材指出这项措施的作用。(2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4分)(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4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4分)28.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