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71501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主立井施工组织设计概述(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 录 前 言 3 第一章 概况 11 第二章 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32 第三章 凿井辅助系统 39 第四章 劳动组织 41 第五章 施工工期 43 第六章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57 第七章 安全生产 77 第八章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83 第九章 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86 前 言 一、施工组织设计原则和依据 本施工组织设计遵循下列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作为本项工程施工的依据。 1. 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2. 国家关于工程建设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行业的有关规定。 3. 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 4. 煤矿井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矿山部分 7.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施工技术规范 8. 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9. 煤矿安全规程 10. 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2. 煤矿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标准及检验评级试行办法 13. 煤矿立井井筒装备防蚀技术规范 14. 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15. 煤炭工业煤矿井巷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单位工程质量保证资料评级办法 二、编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1. 认真执行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在确保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科学

3、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优质、快速施工。 2. 科学合理安排各工序施工顺序,优化施工方法,采取技术组织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精心组织三类工程平行交叉作业。 3. 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4.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矿井施工的顺利进行。把防水、防瓦斯、防爆炸、防井邦片落、防坠物等工作贯穿到各工序中,做到防治结合。 第一章 概 况 1.1工程概况 井田位置 山西方山金晖凯川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方山县县城西南直距22km的大武镇下庄村,行政隶属于大武镇。地理坐标:东经11106071110648,北纬374154374249

4、。 交通条件 井田位于方山县城西南直距22km的大武镇下庄村,东南直距大武镇7.5km,省道S218在井田东部南北方向穿越井田,沿省道S218东南行6.5km即与国道G209相接,距孝柳铁路离石煤焦集运站31km,交通较为方便。 自然地理 井田位于吕梁山脉中段的西麓,为一中山丘陵区,属典型的吕梁山系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切割较强烈,井田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最高处位于西北部山顶,标高为1254.80m,最低处在井田东南部沟底,标高为1070.00m,相对高差为184.8m。 气象及地震 本区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半湿润地区。据方山县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最大降水量744.8mm

5、,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在8.9,最高气温达36.4,最低气温30.5。每年10月底起降雪冻冰,最大冻土深度117cm,翌年3月底开始解冻,冰冻期160天以上。风向:全年多西北风,少东南风(7、8、9月),风速一般为1.7-2.6ms,最大风速21ms。 (五)井筒工程概况 主立井井筒设计净直径4.0m,井筒设计深度176.814m。标段内井筒及相关工程见下表1.1: 井壁及相关工程 表1.1 序号 部位(m) 工程量(m) 厚度 (mm)强度 钢筋 备注 环筋 竖筋 一 井筒 176.814 010 10 500C30 1080 70 500C30 80150.24 80.24 300

6、C30 4 150.24157.74 7.5 500C30 5 157.74160.66 2.92 300C30 160.66166.16 5.5 500C30 166.16176.814 0.654 500C30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工程地质概况 井田位于河东煤田中段离石国家规划矿区北部,中阳离石向斜北段褶曲的东翼,在离石详查区的北部,所含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第三系上新统(N2)、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全新统(Q4)。现将各地层简述如下: (1)奥陶系

7、中统峰峰组(O2f) 奥陶系中统黄家沟组为厚层状灰白色石灰岩,偶为白云质灰岩,裂隙发育,为方解石脉充填,本组厚度大于1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 本溪组上部以灰色、深灰色的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少量中粒砂岩,下段以泥岩、铁铝质粘土岩为主。本组厚度为15.00-25.00m,平均为20.00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区域煤层特征表 表2-1-2 煤层 厚度(m) 最小-最大 平均 间距(m) 最小-最大 平均 结构(夹石) 稳定性 可采性 01 0-0.43 0.07 0 极不稳定 不可采 3.02-11.74 5.30 02 0-0.53 0.26 0-1 极不稳定 不可

8、采 1.80-10.99 7.03 03 0-1.50 0.61 0-3 不稳定 局部可采 2.45-12.28 7.39 1 0-0.55 0.09 0 不稳定 不可采 0.63-9.61 4.90 2 0-0.97 0.35 0-3 不稳定 局部可采 2.40-9.00 6.03 3 0-1.57 0.57 0-1 不稳定 局部可采 1.42-17.80 9.60 4 0-2.37 0.91 0-1 较稳定 局部可采 2.30-8.61 5.31 4下 0-0.60 0.19 0 不稳定 不可采 2.92-13.12 6.95 5 0-5.41 1.23 0-3 较稳定 局部可采 0.53

9、-5.72 2.92 5下 0-0.77 0.16 0 不稳定 不可采 2.20-17.10 11.88 6 0-1.89 0.90 0-2 较稳定 局部可采 5.80-15.09 12.48 7 0-1.07 0.47 0-1 不稳定 局部可采 7.20-24.70 14.69 8 0-1.67 0.55 0-2 不稳定 局部可采 0-12.53 7.10 9 0.58-3.07 1.39 0-2 较稳定 局部可采 0-10.68 6.62 10 2.25-7.12 4.73 0-6 稳定 全区可采 1.40-8.20 4.81 11 0-0.73 0.14 0-5 极不稳定 不可采 5.2

10、0-9.70 7.09 12 0-0.40 0.04 0 极不稳定 不可采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本组地层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粒砂岩、灰岩及煤层组成,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本组旋回结构清楚,厚度较稳定,为80.00-98.00m,平均90.00m。从沉积特征来看,太原组煤层形成于海进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滨海平原上,海侵之初将潜水面抬升,致使海滨平原沼泽化,大面积沼泽分布,堆积了泥炭层,海侵的发生为泥质层埋藏保存创造条件。 根据沉积旋回及其含煤特征可分为二段: 下段:自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K1)底至(L1)灰岩底之间的一段地层,除K1砂岩外,主要为:深灰色泥岩、

11、砂质泥岩、灰岩和9、10号煤层组成,9、10号煤均为稳定可采煤层。 上段:从L1灰岩底至L5灰岩顶之间的一段地层,由深灰色灰岩、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及6、7号煤层组成,煤层不稳定不可采。 本组含有大量的植物茎叶化石,以K1砂岩为底界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山西组是以陆相沉积为主的含煤沉积,主要由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灰色细砂岩及煤层组成,厚度稳定性较太原组稍差,本组厚度为54.00-72.00m,平均为61.00m。本组从沉积特征看,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的滨海三角洲、平原及湖泊、泻湖、潮坪环境中。本组的砂岩层较太原组发育

12、一些,而石灰岩则不发育。 按其沉积特征和旋回结构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包括自山西组底部砂岩至3号煤层顶之间的一段地层,岩性主要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4、4下、5、5下号煤层组成,5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上段:从3号煤层顶至山西组顶部之间的一段地层,由灰黑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粘土岩、泥岩和03、2、3号煤层组成,其中3号为稳定可采煤层,2号煤为不稳定局部可采,0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 本组含大量的植物茎叶化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岩性上部和中部以紫红、浅灰、灰黑色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为主;下部以灰白、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

13、岩为主。该组厚度为残留厚度20.00-50.00m,平均为30.00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6)上第三系上新统(N2) 岩性为红色、黄红色的粘土,底部为砾石层。厚度为0-60.00m,平均30.0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7)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为淡黄色粉砂土、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棕红色粘土条带及3-5层钙质结核,厚度为0-70.00m,平均35.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8)第四系全新统(Q4) 为河流冲积物、残坡积物,厚度0-13.00m,平均7.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文地质概况 井田位于河东煤田北部黄河流域三川河系

14、北川河支流东侧。区域位于黄河东岸,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经过长期剥蚀和堆积形成现在的一个似簸箕状向西南开口的地形形态,地表水系也随地形形态发育,河流、沟谷以主河道为轴向两岸切割地层,形成河谷两岸的黄土、基岩侵蚀中等山地地形以及河谷堆积地形。 1、地表水 区域内河流属黄河流域,以黄河为主干随地形发育,呈树枝状分布,较大河流有湫水河和三川河。湫水河发源于兴县黑茶山南麓由北向南经临县、三交镇流向西南至碛口镇注入黄河,全长107km,据林家坪水文站资料,河流量历史实测最大值3670m3s(1967年8月22日),多年平均3.216m3s,最大月平均54.5 m3s,

15、1986年平均1.01 m3s,1988年7月18日最大1090 m3s,湫水河属季节性河流,雨天河水猛涨,雨后迅速减退,枯水季节流量甚小,7-9月份流量占全年的50%-70%。三川河由北川河、小东川河、大东川河、南川河等支流,分别自北向南,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汇流而成,由东向西经柳林注入黄河。三川河最大流量2260 m3s,年平均5.34-9.54 m3s。黄河从本区西缘由北向南流过,河底高程m,据吴堡水文站年资料,年平均流量924.4 m3s,最大流量19500 m3s。 2、含水层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灰岩岩溶水含水层 离石详查区外围广泛出露,岩性为蓝灰色致密状灰岩,常夹泥灰

16、岩、泥岩和石膏等。本层在区内无泉出露,在详查区以西约16km的柳林镇有泉涌出。钻孔揭露此层39-223m,根据岩芯所见裂隙不发育,仅有少量峰窝状溶洞。3号孔钻穿该层6.5m时,发现漏水,水位从原来的数米突降至134m(标高811.87m)。51号孔钻穿该层32m时曾漏水,水位亦随之下降,但很快被岩粉堵塞而回升,说明裂隙(溶洞)不大,该孔抽水试验结果:水位标高为877.70m,单位涌水量为0.00076Ls.m,渗透系数0.0047md。206孔钻穿该层223m,水位无变化,仅消耗量略有增加。上述情况说明该组含水层裂隙、溶洞不发育,含水微小,个别地方可能含水稍多。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碎屑岩类及碳酸岩类裂隙含水层 本组主要由3组石灰岩组成,其平均厚度L5是3.11m,K2是7.73m,L1是8.74m。其间距多在10m内,中间主要隔以泥岩,或者有少量砂岩。遇K2和L2时消耗量及水位明显变化的钻孔占29%,遇L5有显著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