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714848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答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试卷分卷和卷两部分。卷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卷(选择题 共60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读图,回答13题。1关于四个地点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以畜牧业为主B为重要的粮棉产区C糖料作物为甜菜D地单位产值高于珠江三角洲2地发展鲜花种植的优势是 () A科技发达 B土壤肥沃C廉价的劳动力 D先进的保鲜技术3、两地附近的能源工业分

2、别是 ()A为水电工业,为石油工业 B为煤炭工业,为石油工业C为石油工业,为石油工业 D为天然气工业,为煤炭工业 4.读我国某区域多年气温和河流径流量统计图,请判断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 )A.雨水 B.冰川融水 C.地下水 D.积雪融水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56题。5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6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读图,回答79题7建筑物夏季需防热、通风、防雨、防洪,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

3、温的地区是AB区 BC区 CD区 DE区8划分A、B、C、D四个一级区域的主要依据是 A气温 B降水 C日照 D风9a、b、c分别是武汉、重庆、拉萨,下列关于三城市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服务范围相同 B城市等级相同C都受夏季风影响 D流经三城市的河流属于同一水系 10右图为我国某农业景观,此景观在下列哪一省区中常见 A内蒙古 B广西 C新疆 D吉林下图显示的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11题:11关于图中四条地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mm,没有湿润地区 B线以西地区的河流皆为内流河 C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D线与线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读我国南岭某

4、山脉L的某月气温()和年降水量()统计图,完成1213题。乙南12甲、乙两条线可能分别代表A7月气温、年降水量 B年降水量、7月气温C年降水量、1月气温 D1月气温、年降水量13影响山脉L南北两侧该月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A地形、冬季风 B云层、地形C夏季风、地形 D纬度、地形甲乙丁丙55乙52如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侧方框为右图中小方框内等高线的放大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对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位于山脉北坡B乙地有河流流经C丙地坡度最大 D丁地位于高原15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区域气候冬夏风向明显更替 B侵蚀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C该区域内盐碱、台风灾害多发 D该区域主

5、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12年2月,浙江、安徽在街口镇建立新安江水质自动监测站,并达成协议:三年后新安江水质若变好,浙江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安徽给浙江1亿元补偿。完成1617题。16根据协议,黄山市最需要停止的产业活动有( ) 箱养鱼 蔬菜生产 服装加工 造纸印刷 A. B. C. D. 17影响图中聚落分布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 交通 B. 旅游 C. 矿产 D. 地形读中国国际会议城市排行榜(图3),回答18题。18由图可知A在南方举办的国际会议次数远多于北方B在中西部举办的国际会议集中在川、陕两省C图示时间内,我国的直辖市都举办过国际会议D举办国际会议的北方城市数量远少于南方城

6、市2012年12月17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第19题。19该高速公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有()来源:Z|xx|k.Com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避免过多经过聚落,减小拆迁量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减轻生态破坏A B C D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2022题。20A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是()A 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业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采掘业21B地区产业带呈长条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7、()A人口分布状况 B主要交通线走向C水源条件 D地形因素22下列关于C、D地区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我国的两大工业基地图。读下图,完成23题。23关于两大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工业基地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来源:学.科.网Z.X.X.K B乙地区正在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C甲地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D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

8、地,这里资源、能源丰富降水变率是指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距平数为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大表示降水不稳定。读“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变率图”,完成2425题。24图中显示我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25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变率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洋流影响C地形影响 D季风环流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图(图甲)”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图(图乙)”,完成26-27题。图甲 图乙26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A冀 B鄂 C甘 D吉27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

9、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B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春小麦种植向低海拔地区迁移,种植范围缩小D玉米种植上限高度升高,种植范围扩大下图为“中国造纸工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829题。28有关我国造纸工业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没有造纸工业分布B造纸工业全部沿海分布C造纸工业分布东多西少D省级行政中心没有造纸工业分布29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按因地制宜原则,下列地区使用原料搭配合理的是()A北京棉花、废纸B黑龙江木材、竹材C广东甘蔗渣、桑树皮D甘肃秸秆、芦苇下图是“我国西部部分省区略图”,读图,回答3031题30关于图中几个省区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10、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蒙古和哈 萨克斯坦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是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该区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水能、草场和矿产资源f省有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桑蚕基地A B 来源:学科网C D31关于a、b两省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a省区南部由于晴天多,日照长,虽为高寒农业区,但农作物产量高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C河流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下游流经东南亚,注入太平洋D平均海拔高,高寒缺氧、冻土、生态脆弱成为该区发展陆路交通的自然障碍 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读表,完成3233题。pH值有机质含

11、量SiO2含量Al2O3含量Fe2O3含量CaO含量MgO含量甲4.112.4%62.39%16.02%4.84%2.44%1.18%来源:学科网乙6.98.8%68.58%2.06%13.13%9.87%1.67%丙8.81.29%65.05%3.63%11.06%14.96%1.96%32由数据可以推断,三地按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33土壤表层的CaO含量不断变化,这说明从甲乙丙()A降水不断增多,物质淀积层中的CaO含量增多B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增强,CaO含量增多C降水不断增多,土壤淋溶增强,CaO含量增多D降水不断减少,土壤淋溶减弱,CaO含量增多读某地资料,回答3435题。经纬度31N,104E附近海拔(m)505七月平均气温()25.8一月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mm)97634.该地所在地形区()A地貌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B居住景观是“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C没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D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35该地与(31N,120E)地区相比,一月均温较高,原因是()A远离海洋,受海洋影响小 B海拔低,气温高C北部山脉的屏障作用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