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14248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高司谏书》导学案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高司谏书导学案学习重点 1记: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欧阳修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3写:运用层层说理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4练:掌握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方法。阅读识记一、诵记名言警句 欧阳修名句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朋党论) 2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党论)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 6醉

2、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 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9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其创作实绩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

3、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搜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高司谏,即高若讷,时任司谏。“与高司谏书”,就是“给高司谏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北宋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当时,宰相吕夷简在位日久,政事积弊甚多,又任人唯亲。为此,范仲淹多次上书,主张选贤任能,指斥吕夷简,因而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当时朝臣纷纷论救,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友人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此信痛斥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仁宗,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三、夯实基

4、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其后更十一年(n)(2)侃然(kn) (3)以为当黜(ch) (4)不敢一忤宰相(w) (5)谏诤(zhn) (6)擢用(zhu) (7)班行(hn) (8)闵足下之不能(mn) (9)诋诮(dqio) (10)懦软(nu) (11)殁(m)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 亦将闵足下之不能:通“悯”,怜悯。 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通“以”,表时间的界限。 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通“座”,座位。(2)一词多义 说 责 顾 见(3)虚词归纳 以 其四、速读感知课文在这封书信中,欧阳

5、修怒不可遏,痛斥高若讷。他是怎样痛斥的呢?请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答:答案文白对读读写探究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古义:获罪。今义:指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3)日日备顾问古义:咨询。今义: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供个人或机关团体咨询的人。(4)此君子之贼也古义:败坏者,祸害。今义:偷窃别人财物的人。(5)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古义:采纳。今义: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6)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古义:真正了解。今义: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7)是聪明有所未尽古义:听觉、视觉灵敏。今义:智力发达

6、,记忆和理解能力强。2词类活用 (1)某年十七时,家随州: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名词用作动词,张榜公告,布告 (3)有能辨是非之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明的才能3特殊句式 (1)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前日范希文贬官后:被动句。贬,被贬官 (3)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定语后置句。“如此”作“圣主”的定语,后置 (4)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安道家”是介宾短语,作“相见”的状语,后置4翻译句子(1)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译文:(2)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译文

7、:(3)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译文:答案(1)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2)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祸害了。(3)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二、重点突破5对高若讷的“三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哪个问题上?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通过“三疑”,揭露高若讷口是心非,并断言其“非君子”,引出后面对他的正面驳斥,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 (2)作者

8、对高若讷的斥责集中在如何对待范仲淹被贬的问题上,揭露高若讷出于一己之私利,颠倒是非,逢迎权贵,“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乃“君子之贼也”。 (3)本文充分显现了欧阳修疾恶如仇、无私无畏、不避险恶、仗义执言的性情。从安世、海瑞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可贵的精神。尽管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帝王的统治,但他们所体现出的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625段是“推其实迹而较之”,充分说明了作者是“疑”之有据,也显示了作者持论的慎重严肃。请作具体分析。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这四个段落既让读者“信”之有据,又充分显示了一个青年政治家的凛然正气和英姿勃发的战斗风采。一个段落取一个角度

9、发动猛烈攻击,像高若讷这样可恨的人是非痛打不可的,但打击不是蛮打,而是摆出事实,指明罪状,有罪有罚,决无罚之不当之嫌,所以令读者心服。作者也不故作大声厉色进行恐吓和辱骂,只是依情依理把罪状娓娓述出,周到严谨而不支离破碎,把高若讷彻底置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只能被动挨打,俯首就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之隙。三、疑点探究7嘉祐二年正月六日,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贡举,苏轼的文章为欧阳修所激赏,本欲以冠多士,但又疑为门人曾巩所写,恐朝野非议,就给苏轼第二名。欧阳修为了避嫌,让苏轼屈居科考第二,你对这一事件作何评论?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观点一:欧阳修此举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宋代,门人和老师关系极为密切。欧阳修

10、如果把自己的门人列为第一,势必会引起众人的猜疑,让人误以为是营私舞弊。这样,会给科举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很多人以此为例,任人唯亲。 观点二:举贤不必避亲。科举就是为了给国家推贤进士,为了维护个人的清白而损害了贤者和国家的利益,这不是明智之举。自己的门人被推举为第一,固然会引起一时争论,但贤者自贤,贤者考试后的作为必然会埋葬那些非议。四、美点赏析写作特色8本文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请你结合文本论证过程加以说明。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文章开始论述了作者对高司谏的认识过程,提出了“三疑”:“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虽予亦疑

11、足下真君子也。” (2)作者对高司谏的“三疑”,其核心是能否“行道”,他认为谏官能“行道”,“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他从谏官“行道”的高度去考察高司谏的“实绩”,结果使他对高司谏越来越“疑”,尤其高司谏对范仲淹无辜被贬这件事的含糊不谏,使欧阳修怒不可遏。 (3)得出结论:由“三疑”急转直下,最后推定高司谏是“非君子也”。这一结论是经过层层推论而得出来的,极为果断、有力。五、随堂写练9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的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希文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

12、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 请结合以上讲到的说理方法,以“跳出思维的局限”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答案(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 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他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当时他无法

13、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把心中的怨气都撒向他的母亲,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母亲的关爱,他才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直到母亲的去世,才使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这个世上,洋洋大观,虽然我们无法享受庄子的绝对自由,但像史铁生一样踏实地走向开朗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许多事情换一个角度看,走出思想的局限会不一样,会给人以新的启示。语文大视野文章太守 大宋庆历五年(1045)秋,一个薄雾冥冥的清晨,一艘官船静静驶离了汴京,沿汴水入淮河,逶迤前行。两岸荻黄絮白,秋意渐浓。 舱中温着的壶酒香气渐漫

14、,船头的欧阳修青衫飘飘。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代表朝廷四方巡视的都转运按察使了。由于犯了皇帝逆鳞,他被贬出京赴任千里之外偏居安徽的滁州太守。这是欧阳修第二次遭贬出京了。 文人为官,遭贬者众。饱读经纶书,一腔报国志,加之三分傲骨一份清高,文人历来是帝皇们头痛的对象。既要招其入觳,借其才能治理国家装点门面,又不喜欢他们的直言不讳放荡不羁。打开历史教科书,可以看到,凡是直抒心意的文人,仕途大都留下了失意被贬遭流放的经历。 文人做官被贬,其实并不见得是一桩坏事。 当个体生命从三跪九叩中出列,满纸笔墨从朝报奏折中解脱,一切突然变得神明清醒,生气勃勃,浑然构成巨大张力。大凡被贬之地,多是边远偏僻之处。虽然没有京都那样的依红偎翠、纸醉金迷,却往往拥有一方充满生机野趣、足以熨帖心灵的自然山水。这里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苍茫群山和疾风重雨阻断了官场的喧嚣。官阶虽低,却可以自己做主。用不着整天揣摩上司和同僚的眼色,也省去了许多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