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713116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内容提要:福建省石狮市的服装产业群是我国沿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本报告对石狮市服装产业群发展的过程、内在机制以及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通过对石狮市服装产业集群的解剖,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政策思路。关键词:产业群服装石狮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1987年以前,石狮一直隶属于泉州晋江县。1987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石狮市,为省辖县级市,并作为福建省开放改革综合试验区。全市面积159.92平方公里,城乡居民30万人。撤镇建市15年来,石狮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

2、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县级地区之一。到2002年底,石狮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7.5亿元,财政总收入7.1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0元。综合经济实力持续保持福建省第2名。从1993年起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2年位列“全国100个最发达县(市)”第16位。石狮市的经济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服装产业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原材料到成衣: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

3、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一)服装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石狮的服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都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并形成了整体优势。(1)服装业。2002年,石狮市有服装企业2247家,从业人员近20万,总产值万元,年产服装1.2亿件(套),产品种类众多、门类齐全,主导产品包括运动装、休闲装、茄克、童装、西裤、内衣等,产值占石狮市工业的比重达到34.19。(2)纺织染整业。到2002年,石狮市有纺织、染整企业421家,产品包括针织布、梭织布、复合布以及鞋辅料织造等,其中丝光棉、涂层复合面料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2002年,纺织染整业年产针织布20万吨

4、,无梭织布6亿多米,产值已经达到万元。(3)辅料业。辅料业的发展是服装业发展的基础。从服装辅料配套来看,从服装所需的拉链、商标、衬布、钮扣、缝纫线、电脑绣花、织带等辅料都可以在石狮地区进行生产和配套销售。(二)基地化生产特征开始凸现目前,石狮市已经形成了彭田运动服装、凤里童装两大服装基地。石狮现有童装生产企业及相关的配套企业数千家,年产值在10亿元左右。另外,石狮的染整基地也正在大堡、伍堡等地形成。2002年,石狮染整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万元,14家染整企业就集中在该区域。(三)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升级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

5、处不经商”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装市场。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及其原材料集散地之一,全市共有18条以服装为主的商业批发街,8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18条商业街上分布着1万多家商店,其中有6000多家服装店,从商人员3万多人,服装年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目前,石狮市正在投入资金建设大型现代化服装商城,服装城中心区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2.面料市场。服装原料交易市场比较发达,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聚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00

6、0多家布料供应商。1995年建立的石狮市鸳鸯池面料市场,已形成九大中心区,辖区内2000余个仓储点、2000余个店面分别为600余家业主经营,全国有60多家纺织厂在市场设立办事处。目前,石狮市鸳鸯池面料市场年销量达20亿米以上,年交易额达120亿元以上,规模和销量居全国面料市场第二位,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现代化、综合性、大规模及品种齐全的纺织品专业市场。3.辅料市场。凤里街道与宝盖镇之间形成的辅料专业市场街,有四五百家店面,销售从线、绳、松紧带、钮扣、拉链、领头、肩垫、背夹、金属配件、胶针到标识、饰品、熨画等的系列产品。在其背后是数百家辅料专门生产企业。辅料专业市场除供应以石狮为中心的服装加工产业

7、带所需,也辐射到外地。(四)国内外市场并进,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服装销售网络为了提高竞争力,石狮服装业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经营石狮服装的全国性商业网点共有5000家,海外营销网点或办事处超过300家,营销网络四通八达。外贸出口是石狮纺织服装业的另一重要市场,目前外销比例已占纺织服装业产值的50%。为了更快、更多地占有市场,石狮的服装企业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主要靠本地专业市场批发经销的方式。近年来,石狮服装企业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开拓市场,形成了批发、零售、专卖、商场等四位一体的产品营销体系。二、石狮市服装产业链的发展过程纵观石狮服装产业群的演

8、变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估衣摊”时期(六七十年代)石狮地处“风头水尾”,耕地面积极为有限,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是一个自然禀赋条件很差的地方。简单的农业经济无法维持人们的生计,一代代石狮人为生活所迫漂洋过海,背井离乡。现在,石狮已经成为我国著名侨乡,石狮80以上的人家有海外关系。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3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海外联系是石狮贸易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基本条件。“血浓于水”,从背井离乡、飘洋过海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直与家乡有着密切的联系。外出的海外石狮侨胞通过与家乡长期的频繁交往,把海外先进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带回故里,不

9、断冲击着侨乡单一的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石狮人在谋生中一次次领悟了无商不富的道理。早在60年代,一些居民就利用有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寄回来的物资开店摆摊,形成以小商贩为主体的商品市场。高峰时无证商贩达600多家。旧“洋服”是当时的主要经营对象之一,“估衣摊”也就逐步形成了。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石狮的小商品市场多次受到打击,但是依然在曲折中发展。到1975年间,石狮的个体商贩巳发展到1000多家,“估衣摊”遍布街头巷尾。这个市场的兴起,被看作是 “资本主义泛滥”。经过反复批斗,个体摊点基本上被取消。(二)服装制造业初步发展时期(19791984年)1979年,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

10、品的规定,海外物资开始大量流入石狮。除华侨随身自带的以外,从中国旅行社托运和邮局邮寄进来的包裹、行李,19791983年间每年约100万公斤。物品种类包括服装、布料、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等。由于国营商店没有能力收购,各种华侨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自由市场,于是小商品市场再度活跃起来。由于从海外大量涌入的“洋服” 款式新颖、价格低廉,投放市场以后,吸引了采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采购者,石狮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洋货”市场。1983年1月,石狮首先开辟4个小商品市场和3个农贸市场,随后又在15条主要街巷上布满商店和摊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全国处于短缺经济时期,而且石狮当时在全国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商品销路

11、不成问题。华侨回乡带来的洋货赠品和各种渠道携入的舶来品就不够卖了。这样,市场拉力就开始起作用。1978年,原石狮镇只有1家缝纫店。到了1979年后,一部分居民就开始自发利用“三闲”(闲房、闲资、闲人)条件合股创办家庭式小工厂,仿制洋服装投放市场试销,效益见好,仿效者逐年增多。随着产量的增加,服装也由舶来品到逐步自产,石狮服装业就这样产生了。至1984年,石狮镇服装厂发展到300多家,产值1950万元,大量物美价廉,款式新颖的“国产洋货”投放石狮商品市场,经营服装摊点达1500多个,贸易额近2500万元。(三)服装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时期(19851987年)石狮服装发展初期,大部分服装厂没有自己

12、的定型产品,服装从款式、规格、色泽等方面基本上模仿“估衣摊”洋货和“来料加工”产品。1985年后,一部分石狮服装企业在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以后,开始注重设计能力、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这一时期,我国依然处于短缺经济时期,石狮服装业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造就了“全国跑石狮”的现象。随着石狮服装业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部分企业开始注重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又带动了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时,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服装设计。石狮成立了“石狮服装质量研究学会”,专门研究设计具有侨乡特色的适销对路新产品;(2)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当时,我国

13、服装企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但石狮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设备。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但是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比,则先进多了;(3)强化质量管理。部分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开始从计划、选料、做工、检查每道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形成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这使得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虽然没有当时关于服装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但是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服装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石狮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87年,共有大小企业592家(年产值为万元以上企业有20家),个体商贩3400多户,与外地联营的各企业164家。外地在石狮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有4万余人,日客流量有3.6万人。并且已形成各种类型

14、市场12个,各类商业和服务业网点2801个。从业人员11366人,年营业额26263.7万元,其中国营为7415万元,县办集体为232万元,乡镇办为639万元,个体为17977.7万元。(四)石狮服装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时期(19881992年)自从1987年批准石狮建市以后,石狮的政策更加灵活,为石狮服装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石狮服装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881992年,是石狮建市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服装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几年,石狮服装业乃至整个经济一年上一个台阶。1988年以后,石狮服装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至1991年,全市已拥有庞大的服装及服装配套企

15、业1600多家,其中西服西裤生产企业240家;茄克、女装生产企业431家;童装生产企业165家;鞋帽企业60多家;牛仔系列企业50家;针织内衣系列企业150家;针织漂染企业55家,还拥有钮扣、装饰品等部份服装配件加工企业。1991年全市服装总产量约5000万件(套),产值5亿元,居福建省第一位,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基地。在这一段时期,石狮服装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强,销售问题逐步体现出来。为此,石狮加强了市场网络的建设。首先,石狮的专业市场体系开始形成。1992年全市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3座商业城,7000多家大小商店,服装市场经营面积近11万平方米。平均每4名居民就有一间商店(摊位),

16、服装从业人员近4万多人。“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是对石狮服装市场盛况的准确概括。与此同时,服装产业开始主动向外拓展市场。1990年以后,石狮企业开始大批在全国各地建立服装销售网点。到1992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在全国28个省、市、区设立办事机构,在2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商场建立了1500个销售专柜,21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代理处,组成了一个联结海内海外的庞大的销售系统。(五)调整阶段(1993年至今)1993年以后,由于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石狮服装业的发展也开始进入调整阶段。1993年初开始出现调整迹象,但是总体看来规模还在扩大。到了1994年石狮服装产业出现明显的滑坡现象。据199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