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7467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荷塘月色》(苏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吉林靖宇第三中学 卢老师 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中第四单元“慢慢走,欣赏啊”中的第一篇课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 感受作品中作者排遣不宁心绪的历程;2. 体会散文朦胧语义下的主题多元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

3、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烘托课堂氛围导入新课。二、资料链接。(一)识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

4、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二)知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

5、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三)解文题。你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本文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三、整体感知。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

6、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2. 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情)。3.写景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梳理出作者游踪吗?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

7、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概括为: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4.文眼:心里颇不宁静;5.明确全文的线索。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四、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情感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五、探究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一)赏析第一、二、三段。1.在第一段,作者用了一句话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哪句?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放在开篇的第一句很显眼,不但交待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颇不宁静”是关键

9、词,“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这句话将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2.在第二段,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在课文中找答案)小煤屑路曲折、幽僻、寂寞树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3.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物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从第三段中找出这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平常的自己:不自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像做不像说而不得不做不得不说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自由的。这是作者在荷塘独处时的感受。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字用在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看,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用“且”子表现

10、了他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的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无边的荷香月色”是作者由哀愁转为喜悦的触发点,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总起点。有过渡的作用。(二)赏析第四段。1.第四段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2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以生

11、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相似之处是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

12、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3.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妙处。明确:作者抓住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表现了荷香的神奇清淡,烘托出月夜的优雅和宁静。“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三)赏析第五段。1.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

13、”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2.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

14、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3. 第五段跟第四段比较,在写法上特别是用词上有什么不同?找出13句中的动词,体会其表现力。明确:泻、浮、洗、笼“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

15、静态美。(“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洗”字形象地写出叶子和花鲜润和乳白的色调,突出花、叶在月色沐浴下一尘不染、脱俗、光洁照人的特点,照应了上文中的“出浴的美人”。“笼”字表现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朦胧而又不可捉摸的特点。4.第五段作者着力写月色,那么既然是写“月色”,为什么这里仍在写荷叶荷花呢?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明确:侧面描写、反衬。月色难以捉摸,又是单调的,难以直接描摹,因此,要把“月色”写透,必须借助其他景物,从不同角度侧面描写“月色”,使难被动局面之景如在目前。这跟老舍笔下通过树摇叶落、沙灰飞扬来写无形的“风”,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文章这里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是通过叶、花的安谧、恬静反衬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四)赏析第六段。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