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74559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北师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巢湖市柘皋中学 葛庆国老师 教材分析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张岱年的文章,他所提到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的意义必须放到中国古代文明

2、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及核心内容以及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内容;2. 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论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

3、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请学习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二、检查预习1掌握字词。读准字音鼎(dng)盛 邃(su)密 附庸(yng) 遏()制 契(q)机 屹(y)立 枷(ji)锁 斫(zhu)丧 日昃(z) 裨(b)益 分歧(q) 狂狷(jun) 精湛(zhn) 迩(r)言 逾(y)越 词义辨析 简洁简捷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

4、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简捷”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如算法简捷。标志标致 “标志”指表明特征的记号。如: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标志。表明某种特征。如:这件事标志着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标致”指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委屈委曲 “委屈”指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她觉得很委屈让人受到委屈。如:对不起,委屈你了。妄自尊大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3.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父亲张濂,光绪(1903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长兄张崧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

5、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4背景介绍。本文原载学术月刊198

6、6年第12期。当时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全盘否定不屑一顾的,也有抱残守缺敝帚自珍的。尤其对于儒家思想,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围绕以上问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包含着促进我们迎接现代性挑战的理论要素,或者说在当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些起积极作用的从遥远的过去传承而来的心理特质。具体将其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张岱年重新引出易传这样的古老典籍作为中国人当下的精神资源,不仅仅只是让人相信某些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就那么简单,在这里,他和很多其他学者

7、一样,在理论上暗自假设了一种内在于历史的观念的连续性,假设存在着某些独立于历史变迁的价值标准。三、新课学习【方法指导】筛选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能力。社会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因此迅速而准备地筛选、提取信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本文为例,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一些常用方法。(一)教师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并整体感知课文:要想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必须在阅读文章时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把握文章大意。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1.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往

8、往是解读文章思路的钥匙,它常常可以暗示我们文章的文体归类。比如一件小事是以记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白杨礼赞是一篇充满赞誉之情的抒情散文;苏州园林是以介绍为主的说明文等。这样有利于我们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文章。其次,题目也常常提示我们文章所写的主体内容。 请同学们试分析本文课题,看看包含了哪些内容,给我们怎样的提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教师明确:本文题目暗示我们文体是议论文,本文内容在谈论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2.提取段落的小标题或首尾句,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请学生自行提取。 3.利用文体知识解读文章内容。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行文思路和篇章结构有着鲜明的特征。议论文多是按照人们思维的

9、 逻辑顺序安排。文章多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的写作重心分别为:提出 要讨论的问题、分析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要讨论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文体特点试着将全文划分层次。试分析每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什么内 容。学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引论 提出论点 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必备的两个条件 本论分析问题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正面) 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面)结论解决问题 强调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教师:以上,我们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了疏通和分析。下面我们分析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加以说明。教师要给同

10、学们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互动式阅读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通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立场,阐 发了观点,使观点得以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重了文章内涵的厚度与力度。结论:只有受到人们的尊崇,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二)“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虽非孔子所著,确是孔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孔子、 曾子、尧舜、文王等例证)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1、 结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质。(三)“中庸”辨析: “中庸”是“为德”而非为道,应是指修养境界。“中庸”体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中庸追求为德的修养境界与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限制恪守君臣之义西方打倒君权 排斥奇技淫巧西方实证科学进步 不能推动文化发展不是民族基本精神四、课堂小结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围绕着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文章主体的问题,采用了整体阅读和提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一些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明确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本文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使文章中心观点

12、得以突显出来。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的议论文写作手法。五、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整理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的名句: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句子: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第三十五) 2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十九)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二十)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 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 7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13、述而第三十)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第三十七) 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二十八) 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八) 体现“厚德载物”精神的句子: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墨仁第十七)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 3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十四)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二十三) 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第二十五)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第三十六)六:布置作业1.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练习;2. 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