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74450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苏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沁园春长沙 福州外国语学校 林老师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2、 通过富有特点的意象,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手法;3、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豪情壮志,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2、在诵读中完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2、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2、 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教学难点】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李贺致酒行中曾说:“少年心事当拿云”

3、。而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主席的“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拿云心事”,不正是他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吗?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这首伟大之作。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作者作品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 除了政治理论文章外,毛泽东还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卜算子咏梅等。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 2、文题解读。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

4、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韵;下阕12句,五平韵。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3、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

5、留,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色,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过去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4、词的相关知识链接。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

6、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三、细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诵,扫清字词障碍。沁园春(qn) 百舸(g) 峥嵘(zhngrng) 寥 廓(lioku) 挥斥方遒(qi) 浪遏飞舟()2、

7、自主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诗歌写了诗人游玩橘子洲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他用了哪几个动词来串联了全诗?根据这几个动词,可以把诗歌划分成几幅画面?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诗歌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脉络。四、精读(选读)诗歌,深入感悟:1、请个别同学有感情朗读诗歌,请全班同学思考问题:他用了哪几个动词来串联了全诗?答案示例:“立”“看”“怅”“问”“忆”“记”1、 我们根据这些动词,来赏析这首词,看看诗人如何选取景物,来表达自己情感。(1)“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

8、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应该是: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点明: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人物独立的形象,以“天、地、人”三才起句,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时间空间融为一体,境界开阔,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为整首词奠定了一个豪迈的感情基调。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

9、一句话?答案示例: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诗人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船只的昂扬奋进的,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

10、热烈场面。“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3)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怅”“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这句词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文湘江秋景,发出怅寥廓之慨;由此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为下文做

11、铺垫。五、板书设计(一)独立湘江图 时间、地点、人物 奠定诗歌情感基调(二)湘江秋景图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色彩缤纷 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结合) 对仗工整 仰视:鹰击长空 动词传神 俯视:鱼翔浅底 生机盎然 (三)“看”眼前景物“怅”世间万物“问”谁主沉浮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诵读诗歌。2、选取“湘江秋景图”,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还记得昨天课上我们脑海中有那几幅画面吗? 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二、精读(选读)诗歌,深入感悟:1、上阙以“谁主沉浮”的疑问做结,由此疑问引发了下文的“忆”来作答。那么,诗人忆什么?答:一忆“峥嵘岁月稠”,二忆“同学少年

12、,粪土当年万户侯”。(1) “峥嵘岁月稠”强调外部环境恶劣,为下文意气风发的少年壮怀豪情做反衬。(2) “粪土”,意动用法,将万户侯看成如粪土一般。当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在这里求学和从事早期的革命活动,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当时的军阀如粪土。一幅激昂豪迈的“峥嵘岁月图跃然纸上。”2、第四个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解析:给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抒发了“同学少年”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

13、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回答了谁主浮沉。3、诗歌小结: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

14、深入三、延伸提高:1、这首诗歌,诗人塑造 “湘江秋景”时,选取了很多“意象”,从而描绘出了这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那么,什么叫意象呢?答案:“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

15、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 【朝代】唐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并体会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课堂小结文心雕龙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人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往往会由所观赏的景物带来各种感慨,抒发各种情怀。这个,在诗歌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