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积聚剖析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86.51KB
约28页
文档ID:93668195
中医内科学积聚剖析_第1页
1/28

积 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定 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要点,辨证要点,预防调护,小结、习题,,主 要 内 容,定义,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历史沿革,积聚首先在《内经》中提出《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胸中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难经·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景岳全书·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激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医宗必读·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症瘕、癖块、痞块之名,亦属积聚。

与西医联系,在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腹腔肿瘤以及增生型肺结核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阅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它病转归,1.基本病机 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 2.病位 主要在于肝脾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如因情志、饮食、寒湿、病后等原因引起肝气不畅,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3.病理性质 本病初起,气滞血瘀,邪气实而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积聚日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赢弱,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而所谓虚实,仅是相对而言,因积聚的形成,总与正气虚弱有关病因病机-病因,4.病机转化 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积证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积证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变证,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病因,5.预后 聚证易愈,积证难疗是积聚预后的一般现象 虽言积证难疗,但非不可治 若在积证初、中期病人获得及时正确的治疗,尚有治愈的希望;至积证末期,若治疗得当,仍可减轻症状,甚则延长寿命; 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出现鼓胀、神昏动风、血证等则预后凶险 若积证日久,肝脾失调,日久必及肾,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积于腹中,可转为鼓胀; 若肝脾失调,湿热瘀结,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转为黄疸若积证日久肝脾两伤,肝失藏血,脾失统血,或瘀热灼伤血络,可导致出血 故积聚与鼓胀、黄疸、血证关系密切病因病机-病因,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 积证以腹部可价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并有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2.病史: 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3.辅助检查: 结合病史,做B超CT,胃肠钡剂X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积聚与痞满的鉴别: 痞满是一种自觉症状,以患者自觉脘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检查时,腹部不能触到包块,临床上以此和积聚相区别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积与聚的不同: 积证多属血分,具有积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

聚证多属气分,具有腹中包块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病情较轻,一般容易治疗2.辨积聚之虚实: 积聚的辨证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 聚证多实证 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积块较硬,正气渐伤,邪实正虚;后期日久,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辨证论治-辨证要点,聚证重在调气,积证重在活血 聚证多实,治疗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宜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辨证论治-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1.肝气郁滞 证候:腹中气聚或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 方解: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皮、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桂皮、生姜、积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等; 若寒甚可加高良姜温中散寒; 若肝郁化火则去乌药、桂皮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2.食滞痰阻 证候:腹胀或痛,便秘,纳差,时有如条状物聚起于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舌苔腻,脉弦滑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治法: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方药:六磨汤加减 方解: 方中以沉香、木香、乌药理气宽中,大黄、槟榔、枳实通腑导滞 若食积重者,酌加山楂、莱菔子等消食除胀; 痰湿较甚者,则加法半夏、苍术等燥湿化痰; 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使君子、鹤虱、雷丸等驱蛔药物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1.气滞血瘀 证候: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兼有胀痛,舌苔薄白,脉弦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方药:荆蓬煎丸加减 方解: 该方以木香、青皮、枳壳、槟榔理气散结,三棱、莪术活血消积可合用失笑散(蒲黄、五灵脂)或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以增强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若兼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者,加丹参、山栀、赤芍、黄芩等凉血清热; 如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缓,可加肉桂、当归等温经祛寒散结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2.瘀血内结 证候:腹部积块明显,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面黯消瘦,纳减乏力,面颈胸臂有血痣赤缕,女子或见月事不下,舌质暗或紫有疲斑疲点,脉细涩。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治法:祛瘀软坚,益气健脾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膈下逐瘀汤重在行气活血,消积止痛,祛邪为主;六君子汤重在调补脾胃,益气健脾,可与上方合用以扶正 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五灵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甘草益气缓中六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化痰湿 如积块疼痛,加三棱、莪术、五灵脂、延胡索、佛手片活血化瘀消积,行气止痛;如痰瘀互结,舌苔白腻者,可加白芥子、半夏、苍术等化痰散结药物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3.正虚瘀积 证候:久病体弱,腹中积块坚硬,疼痛渐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治法: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方药:八珍汤、化积丸加减 八珍汤为补益气血的常用方 方解: 方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气虚甚者,可加黄芪、淮山药、苡仁益气健脾舌质光红无苔、脉象细数者,为阴液大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玉竹等养阴生津 化积丸中以三棱、莪术、苏木、五灵脂、阿魏、瓦楞子活血祛瘀;浮海石化痰软坚散结;香附、槟榔疏肝理气。

可酌加丹参、鳖甲活血软坚散结 两方合用,取八珍汤补益气血,用化积丸软坚散结辨证论治-分证论治(积证),预防与调护,积聚之病,因情志失和致病者不少,故正确对待各种事物,保持情绪舒畅,对本病防与治均有重要意义 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注意劳逸适度,避免过劳 此外,在血吸虫流行区域,要杀灭钉螺,整治疫水,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感受虫毒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血,调理肝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疲结成积 对于积聚患者,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凝滞气血如见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小 结,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偏在血分,是为脏病; 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寒邪内侵,及它病转归,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而成 积聚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重在调气,积证重在活血聚证多实,治疗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

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积证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宜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聚证病程较短,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成积证 积证日久,瘀阻气滞,脾运失健,生化乏源,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亏若正气愈亏,气虚血涩,则积证愈加不易消散,甚则逐渐增大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出现一些严重变证,预后不良习 题,1、积聚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积聚的原因有哪些? 3、积聚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4、积聚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 什么?,谢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