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上传人:aig****42 文档编号:936669 上传时间:2017-05-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2015-2016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习题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第 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识记古代中国在手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2识记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基本形式3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铸铜。(1)时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2)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造型生动。2冶铁炼钢。(1)发展。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从块炼铁到生铁,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春秋开始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2)影响。应用于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

2、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促使冶金燃料不断更新。a煤:始于汉代;北宋时用煤冶铁普遍。b焦炭:始于南宋末期 ;明朝时流行开来。应用提升1如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C )A夏朝 B商朝C春秋 D战国二、衣被天下1丝织业。(1)上古时代,人们学会养蚕缫丝。(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2棉纺织业。(1)技术革新:元代黄道婆推广“捍、弹、纺、织之具” ,并发明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脚踏三

3、锭纺车。(2)中心: 松江 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3)棉布在 明代后期 成为民众主要衣料。应用提升2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对比两句诗,说明(B)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用于出口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解析:“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是指下层纺织者为织好一件供统治者享用的上等丝衣而辛劳不已,但自己却只能穿着粗布衣服;而 “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 是描写统治者歌舞后不断更换新衣裳,根本不会考虑到下层纺织者为此而付出多少辛勤劳动。这说明丝织品一般供上层社会消费,平民百姓无法享受。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

4、。(1)发明于 新石器时代。(2)代表: 仰韶 文化的人面彩陶壶,龙山文化的白陶鬶。2瓷器。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1)东汉晚期烧出了青瓷。(2)南北朝时期烧出白瓷。(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6)明清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温馨提示】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是指什么?应用提升3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件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D)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

5、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A唐朝B元朝C明朝 D清朝解析:本题只看收藏家藏品出现的最晚时代即可,图三是一件粉彩瓷,出现于清朝,由此可知该收藏家最早生活于清朝。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1)经营方式: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2)产品特点: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3)作用: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产生于:西周。(2)特点。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内部生产关系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6 -

6、(3)评价。a积极性: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技艺的提高。b局限性: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工匠不满。3私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明代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2)经营方式变化。a唐代以来,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b到明中后期,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温馨提示】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1) 生产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物质基础。(2)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

7、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7 -应用提升4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D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解析:从材料中的“不算工本”可以看出家庭手工业的成本较低。一、选择题1据张瀚松窗梦话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县有张毅庵者,因其丝织品“备极精工” ,人相争购,逐渐富裕,从一张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雇请“各色人匠” ,

8、因此“家业大饶”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A明朝中后期杭州的丝织业发达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8 -B杭州丝织品做工精致受到欢迎C杭州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杭州人辛勤劳动因此逐渐致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雇请”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关系。2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 ,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D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的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

9、局受自然资源的分布的影响较大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 “机杼彻黄昏”是因为(D)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9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 ;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

10、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 A 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 ,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 B 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 C 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 D 项正确。4 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D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

11、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 A 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0 -“且贡于朝” ,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 D 项正确。5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 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 ,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