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族介绍,民族概况 民族居住地及人口分布 民族历史 文化艺术 土族服饰,,民族概况,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土族原于马背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据考证,土族是土谷浑的后裔,它从四世纪初在青海东南部地区繁衍生息,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土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成为中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并对青海高原灿烂的远古文化,对促进东西方交通的沟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往曾有过重大贡献中国土族集中分布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黄南州的同仁县和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在甘肃省也有一定的分布目前有着二十来万人口,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土族人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土人”、“土昆”、“土户家”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土族居住地及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
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民族历史,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文化艺术,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统,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 《土族舞蹈》 陈玉先《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
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代表着土、藏两族文化交流频繁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调都有衬句,而且尾音拖长而下滑,深沉,回味无穷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土族居民举行婚礼时,常伴以歌舞等娱乐活动婚礼舞一般以两个穿着白褐子长衫的领亲人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动作,各地不尽相同土族服饰,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男子常穿小领斜襟、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戴各种“扭达”头饰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如旧时的绣花高领,如今变成直翻两用领;盖在“扭达”(头饰)上的长头巾“扭达尔秀巾”,变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头巾广大土族青年,不仅喜穿本民族服饰,而且还爱着时装,他们或使土族服饰时装化,或使时装土族服饰化,从而丰富了土族的服饰文化。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图案讲究,花鸟兽石,美观大方, 土族刺绣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谢谢各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