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62135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专家共识解读(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的 专家共识,中华肾脏病学会 2009.04.01,免疫异常是众多肾脏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是治疗这些肾脏疾病的基础 1935年发现第一个糖皮质激素可的松,1949年应用于临床 糖皮质激素的种类较多,且不断增多 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确切而强大,在肾脏病临床治疗中应用甚广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应有严格的指征,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肯達爾 Edward Calvin Kendall (18861972) 美國Mayo Clinic,糖皮质激素的问世 一个新的治疗时代的开始,賴希斯坦因 Tadeus Reichstein ( 189

2、71996) 瑞士巴塞爾大學,亨奇 Philip Showalter Hench (18961965) 美國 Mayo Clinic,糖皮质激素的定义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分类和选择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用药方法 在肾脏病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定义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分类和选择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用药方法 在肾脏病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定义,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 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合成和分泌包括一类激素 化学结构特征是具有21个碳原子的典型的固醇结构,其代表是皮质醇,糖皮质激素的合成,胆固醇,雄激素样类固醇 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糖

3、代谢 免疫 炎症,水、电解质代谢,糖皮质激素的定义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分类和选择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用药方法 在肾脏病的应用,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 随剂量不同而有差异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 影响物质代谢过程 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尚有抗炎、 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药理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糖 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元异生 血糖升高,糖耐量下降 蛋白质 抑制合成,促进分解 皮肤变薄,伤口不易愈合 肌肉质量减少,肌萎缩 骨基质减少,骨质疏松,儿童骨骼发育停滞,药理作用,脂肪 促进脂肪分解,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脂肪再分布:四肢脂肪减少,面

4、部和躯干脂肪增多 “满月脸”、“水牛背” 水电解质 水、钠排泄减少 钾、钙排泄增多 以上作用与剂量、疗程、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法等有关,药理作用,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对炎症过程的各个阶段几乎均有作用 抑制IL2等的合成,从而阻止T细胞的活化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水肿消退及组织中各种活性物质释放减少 减少巨噬细胞和粒细胞与受损的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抑制趋化因子的产生 干扰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及其在细胞内的转化。抑制磷脂酶2的作用,使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减少 阻断受伤和炎症组织所释放的缓激肽的活化。抑制中性蛋白酶、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的作用,免疫抑制作用T细胞,引起T 细胞减少 T细胞再分布至骨髓 凋

5、亡未成熟、新活化细胞 抑制T 细胞的抗原递呈 抑制巨噬细胞合成IL-1 抑制MHC II类抗原的表达 抑制T 细胞的活化 抑制IL-2的合成和作用 抑制IL-3、4、6和干扰素等,免疫抑制作用B细胞,在 B 细胞受刺激前或刚受刺激时,能抑制 B 细 胞的增殖 大剂量时抑制抗体的产生、促进抗体降解 对 B 细胞的作用相对较弱,不同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强度与抗炎强度之间无相关性,Langhoff等人的研究指出,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强度优于其他同类药物,Erik Langhoff et al. Int. J. Immunopharmac, Vol 9,No.4,469-473,1987,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6、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 可的松 11 2.2 1 0.6 0,本文对比了不同激素体外抑制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Th细胞的效果,进一步的思考?,很多疾病,特别是肾科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同时应用其抗炎与免疫抑制两方面作用 然而,临床上区别不同糖皮质激素基本仅以抗炎强度/半衰期为划分标准 提示我们也许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以更全面的考察激素的临床做用,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受体介导的基因效应-经典途径 受体介导的非基因效应 细胞膜受体(mGR)介导的生化效应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低亲和力受体,受体介导的基因效应,GC与GR结合 直接作用 GR与GRE结合 间接作用 GR干扰其它转录因子的活性,调节靶基因的转录,

7、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直接作用,受体介导的直接作用-对NFB 的作用,受体介导的直接作用-对NFB 的作用 GR直接与亚单位P65结合 GR与GRE结合并促进IB的表达,作用机制,受体介导的基因效应-经典途径 泼尼松10-12mol/L 受体介导的非基因效应 泼尼松10-9mol/L, 200mg/d 细胞膜受体(mGR)介导的生化效应 泼尼松10-4mol/L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低亲和力受体,糖皮质激素的定义 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代动力学 分类和选择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用药方法 在肾脏病的应用,合成和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合成和分泌20mg皮质醇 通过

8、下丘脑-垂体轴(HPA)调节内源性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具有24小时的生物节律,凌晨血浆内浓度最低,随后血浓度升高,上午8点左右血浓度最高,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CRH,ACTH,GC,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昼夜节律,不同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比较,抗炎 等效 半衰期 作用时间 保钠 作用 剂量 (min) (h) 作用 考的松 0.8 25 30 812 2.0 氢化考的松 1.0 20 90 812 2.0 泼尼松 3.5 5 60 1236 1.0 泼尼松龙 4.0 5 200 1236 1.0 甲泼尼龙 5.0 4 180 1236 0 曲安西龙 5.0 4 12

9、0300 1236 0 倍他米松 25 0.60 100300 3654 0 地塞米松 30 0.75 100300 3654 0,糖皮质激素的代谢,可的松和泼尼松在肝脏代谢为活性产物氢化可的松和泼尼松龙,分子结构改变对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影响很大 如:C 1 = C2双键结构, C 11羟基基团, C 6甲基基团, C 9氟化,蛋白结合,盐皮质激素性质,代谢转化速度,糖皮质激素性质,致糖尿病效应,需肝脏转化,作用部位效应,生物学强度,排泄速度,跨膜能力,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及变异,C6甲基化 亲脂性,快速到达作用靶位 组织渗透, 靶器官浓度高 迅速起效、增加抗炎活性,C1=C2双键结构 糖皮质激

10、素作用 盐皮质激素作用 加强抗炎活性,C11位羟基化 具有抗炎作用 若为酮基则需在肝脏内转化 肝功能不全时则不能转化 无需经肝脏转化直接起效,C9位氟化 抗炎活性 对HPA轴的抑制 肌肉毒性 同时增加疗效和副作用,甲基泼尼松龙,C6甲基化 亲脂性,快速到 达作用靶位 组织渗透, 靶器 官浓度高 迅速起效、增加抗 炎活性,C1=C2双键结构 糖皮质激素作用 盐皮质激素作用 加强抗炎活性,C11位羟基化 才具有抗炎作用 若为酮基则需在肝脏内转化 肝功能不全时则不能转化 无需经肝脏转化直接起效,甲泼尼龙的分子结构特点及意义,C1=C2双键增加抗炎活性 盐皮质激素活性减弱 糖皮质激素活性增加 C6甲基

11、化 迅速起效 C9未氟化 HPA轴抑制弱 肌肉毒性少 C11羟基化 无需肝脏转化, 减 轻肝脏负担,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C6甲基化,亲脂性增强,组织渗透性提高,能快速到达作用部位,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依次为: 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穿透血脑屏障所需时间* 甲泼尼龙(甲强龙) 30分钟 6小时 地塞米松 24小时72小时,Kenneth J, Murray, M.D.,Ph.D. Current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imary Brain Tumors 神经外科 杂志学 1996,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为活性药物,不需经肝脏转化,

12、肝脏病时使用 不增加肝脏负担 不会因肝脏转化减少而影响其疗效,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较少,血浆游离成分较多,而只有游离的糖皮质激素才有药理学活性,因此有效药物浓度较高,有利于快速发挥作用 与受体的亲和力最高,而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理学特性比较,1、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提示GC必须与细胞内存在于胞浆和胞核中的GC受体结合后才能起到激活受体的 作用培训手册 * data from PNU file 2、甲泼尼龙比泼尼松龙有更强的支气管肺泡的渗透能力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9 3、甲泼尼龙比泼尼松

13、龙在肺内有更高的浓度 Am Rev Resp Dis 1991,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去炎松,比塞米松,2状态下胎儿肺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亲和力,受 体 亲 和 力,100,5,220,1190,190,710,与蛋白的结合为一种恒定的线性关系,在1-1000mg剂量时,游离部分始终与剂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预测激素剂量的改变而带来的血浆游离糖皮质激素的变化,并进一步预估对患者病情所带来的影响 泼尼松龙在10mg以下时与蛋白的结合为非线性关系,在低剂量时与蛋白的结合较多,游离活性药物较少,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与泼尼松比较, 甲泼尼龙血浆蛋白结合率呈线性,稳定1,Rohatagi

14、S. et al. J. Clin. Pharmacol. 1997;37:916-925,游离部分AUC / 总剂量AUC,与泼尼松比较,甲泼尼龙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更稳定可靠,剂量(mg),甲泼尼龙的血浆清除率稳定,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泼尼松龙的血浆清除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因此长期用药时有效血药浓度下降,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1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40 43 46 49 52 55 58 61 64 67 70 73 76 79,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Methylpre

15、dnisolone Prednisolone,时间(天),药物清除百分比%,药物清除,由于酶的激活,泼尼松龙的清除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甲泼尼龙无此现象,由于泼尼松龙的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要获得预期的浓度而估计剂量是非常困难的.当同时用雌激素治疗时情况会变得进一步复杂化(绝经后女性) J Clin Pharmacol,1997,根据其半衰期和作用时间,比较适用于每天用药一次,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中效制剂:甲泼尼龙,对HPA周的抑制作用弱,服药24小时后即恢复正常,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弱,水钠潴留副作用较小,甲泼尼龙的作用特点,泼尼松龙和甲泼尼龙在肾移植中应用的比较,42例肾移植患者 非随机分组 甲泼尼龙/CsA 19例 泼尼松龙/CsA 23例 CsA的剂量和谷浓度无差异 随访24-84月,移植肾存活率比较 甲泼尼龙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