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661796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总体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背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流派的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李贽的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含义,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

2、此融合的局面。,2、原因,3、代表:九流十家,4、意义,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创立儒学,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孔子常常遭到诸侯冷遇。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收徒讲学。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贤”,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泛爱众 而

3、亲仁” “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1)核心思想:仁,爱人(体贴和关心),恕,(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德政(以德治民),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2、孟子,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仁政”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性善论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侧隐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3.荀子,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王霸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伦理观上: “性恶论”(主张礼法)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则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荀子性恶,三、

5、道家和法家,道家 创始人老子,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道德经,1.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道,万物的本源:,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自然,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政治 :“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 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6、,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 逍遥的精神自由,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法家,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兼爱” “非攻” “尚贤”“节俭”、尚同,核心是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认为 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界万物看作相对的,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