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51813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棉花主要病虫害,棉花立枯病 棉苗猝倒病 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 棉花炭疽病 棉铃虫 棉红铃虫 棉蚜 棉盲蝽 棉花红蜘蛛,一. 棉花病害及防治,已发现棉花病害有40多种,危害最严重的是枯萎病和黄萎病,另外还有苗期病害和铃期病害。 棉花苗期病害: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和红腐病;棉苗叶部病害:轮纹斑、角斑病、茎枯病等。 棉花生长期病害:黄萎病、枯萎病、红叶茎枯病,其中黄萎病和枯萎病常常混合发生。 棉花铃期病害:炭疽病、红腐病、红粉病、黑果病及铃疫病。,棉花立枯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17-28,pH值3.4-9.2范围内都能发育,以pH值6.8最适。 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

2、一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有寒流降温或阴湿多雨,立枯病就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期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一般排水不良、地势低洼以及上质粘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带菌病残体是本病主要来源,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易发病。,棉花立枯病苗期症状,棉花立枯病根部症状,棉花立枯病,病菌可侵染棉花、大麦、小麦、甜菜、黄麻、红麻、玉米、高粱、马铃薯、茄子、花生、大豆、烟草、萝卜等200多种植物。 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凹陷腐烂,严重时病部变细,病苗枯死或萎倒。子叶受害后形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以后病部破烂

3、脱落成穿孔状。成株期受害后,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后脱落穿孔。多雨年份茎受害后,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后,露出条条木质纤维,严重的茎折断而死,茎的发病部位有时形成瘤状肿起。受害棉苗幼茎基部出现黄褐斑,扩大后凹陷腐烂,收缩变黑,直至幼苗枯死。,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1)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上。 (2)合理施肥:精细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或5406菌肥。 (3)提高播种质量:春棉以5cm深士温达14时为适宜播期,一般播种4-5cm深为宜。(4)加强苗期管理:适当早间苗、勤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上温,培育壮苗。 2.药剂拌种: 精选种子,用种子重量0.6的乙酸铜,或种子重

4、量1的噁霉灵拌种,也可用来喷雾。,棉苗猝倒病田间症状,受害苗茎基部症状,棉苗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同时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日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与立枯病不同的是,摔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播前精细整地,降低田间湿度,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药剂防治 用种子量0.2的二氯萘醌拌种;也可用40乙磷铝800倍液,或瑞毒霉颗粒剂在播种时沟施;或用25瑞毒霉3000倍液在苗期灌根防

5、治效果也很好,而又以用瑞毒霉种衣剂效果较彻底。,棉苗猝倒病(Cotton damping-off),棉花枯萎病,枯萎病是棉花病害中的主要病害,常见的有黄色网纹型和青枯型。网纹型,叶肉绿色、叶脉变黄,病部呈网纹状,最后全株叶片脱落;青枯型,全株叶色不变,植株一边叶片萎蔫下垂,剖开病茎见导管变成深褐色条纹,发病因素、土地传菌,种子和病残体可远距离传播,连作田、病害重。 防治方法:无病区实行棉种检疫及棉种消毒,重病田实行水旱轮作23年,消灭病菌后再种棉花,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上喷下灌,使用药剂,扶萎、恶霉灵。,棉花枯萎病(Cotton Fusarium wilt),是世界性

6、的危险病害, 我国大部分棉区均有发生。其中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苏、四川等省发病较重。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Atk)Snyder et Hanse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产生三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型,略弯曲,两端稍尖,足胞不明显,一般有3个隔膜,少数2个隔膜,偶尔可见4-5隔膜的孢子。小分生孢子卵圆形至纺锤形,无色透明,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厚垣孢子近圆形,卵黄色,表面光滑,单生或串生。,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危害症状棉花感染枯萎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7、 1.黄色网纹型 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棉枯萎病病叶(黄色网纹型),2.紫红型 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3.黄化型 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棉枯萎病病株(紫红型),棉枯萎病病株(黄化型),4.青枯型 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5.矮缩型 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棉枯

8、萎病病株(青枯型),棉枯萎病病株 (左:矮缩型病株 右:健株),6.萎蔫型 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棉枯萎病病株(萎蔫型),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防治方法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就难以防治和消灭。因此,首先要严禁病害传入,对病区应进行综合治理。应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1. 保护无病区(田): 植物检疫,不从病区调种,自选、自育无病良种,种子消毒处理。 2. 消灭零星病区(

9、田):拔除和销毁零星病株,对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进行土壤处理。 3. 控制轻病区(田):病田隔离,农具专用,棉花单收、单轧、不留种,病残就地烧毁,加强棉田管理,实行水旱轮作。 4. 改造重病区: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合理控制水、肥,辅以化学防治。,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 由Verticilliu dahliae Kleb.称大丽轮枝孢和V.albo-atrun Reinke et Berthold称黑白轮枝菌引起,二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我国主要是前者。分生孢子梗直立,呈轮状分枝,每个孢子有3-4个分枝,

10、轮枝顶端或顶枝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卵圆形,单胞无色。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许多厚壁细胞结合成近球形微菌核。,病原菌形态特征,棉花黄萎病危害症状,棉花黄萎病叶部危害症状,棉花黄萎病成株危害症状,棉花黄萎病茎杆危害症状,防治方法 1.保护无病区 加强植物检疫,做好产地检疫,保护无病区,禁止从病区引种或调种,建立无病良种繁殖基地。 2.种植抗病品种 如陕401,陕416,中棉12号,1155,2037,69-21,78-088,86-6等。 3.生物防治 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的某些种能有效地抑制大丽轮枝菌生长。木霉(Trichoderma

11、 spp.)菌肥,有防病增产作用。,棉花黄萎病,棉花炭疽病叶部症状,棉花炭疽病苗期症状,棉花炭疽病棉铃症状,棉花炭疽病,炭疽病病原物无性态为棉刺盘孢菌( Colletotrichum gossypii Soutllw.),孢子发芽适温为25-30,35时发芽少,芽管伸展慢,10时不萌发。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但种子内部菌丝体在50-60温水中经过30分钟,也不会全部死亡。病菌在微碱性 条件下发育较好,pH在5.8以下则停止生长。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若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能加重

12、炭疽病的发生。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子叶上病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 大并凹陷,中部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红色粘性物质。病铃腐烂可形成僵瓣。,棉花炭疽病(Cotton anthracnose),【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 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2.温汤浸种: 用3份开水加1份凉水,按水量与棉籽重量比为2.5:1的比例放人棉种,水温保持在55-60浸泡0.5小时,捞出后晾干即可播种。该法只能杀死种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红腐

13、病效果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传病害还要用药剂拌种。 3.药剂防治: 苗期发病可用炭疽诺康,或贝尔生均匀喷雾;若将喷雾器喷头中的旋水片取出,对准根茎部喷浇,效果也很好。蕾铃期发病,80代森锌800倍液均匀喷雾。,棉花炭疽病(Cotton anthracnose),棉花红腐病症状,棉红腐病病苗,棉红腐病病铃,棉花红腐病,(Fusarinum moniliforme Sheldon),二 棉花的虫害及防治,棉铃虫,棉铃虫,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也称棉铃实夜蛾。在我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大暴发,后来随着Bt棉花的大面积种植,棉铃虫已经不再是这一

14、区域内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但近年来局部地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在新疆棉区,棉铃虫的发生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该虫在黄淮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第二代迁入棉田危害,二代幼虫将顶部小叶咬成缺刻形,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幼虫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苞叶张开脱落,花被害,雄蕊花柱被吃掉,从子房基部蛀入危害,四龄以上幼虫主要从青铃基部蛀入,蛀口有虫粪,虫体大半露外,蛀铃遇雨易霉烂脱落。,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作物。为害棉花时,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棉蕾后苞叶张开变黄,蕾的下部有蛀孔,直径约5mm,不圆整,蕾内无粪便,蕾外有粒状粪便,蕾

15、苞叶张开后变成黄褐色,2-3天后即脱落。青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造成烂铃。1只幼虫常为害10多个蕾铃,严重的蕾铃脱落一半以上。 一般地,棉铃虫卵主要产在棉株嫩头、顶心、嫩叶、嫩蕾铃苞叶上,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第二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第四天转移到幼蕾上蛀孔,2龄后钻入嫩蕾中取食花蕊,3-4龄幼虫主要为害蕾和花,引起落蕾,5-6龄进入暴食期,为害青铃、大蕾和花朵。,棉铃虫的为害,棉铃虫的防治,加强预测预报,通过黑光灯或杨树枝把观测成虫,田间调查卵块来预测当代发生时间和数量。 种植Bt

16、棉,利用高压汞灯、杨树枝把以及性诱剂等诱集成虫,田间结合整枝及时打顶,摘除边心及无效花蕾,以降低虫源基数。 生物防治:在卵孵盛期,释放赤眼蜂1.5-2万头/亩,草蛉5000-6000头/亩,也可喷洒Bt乳剂或棉铃虫NPV病毒等防治初孵幼虫。 化学防治:在棉铃虫低龄幼虫盛期,使用敌杀死25克/升乳油 40-50毫升/亩,赛丹350克/升乳油130-170毫升/亩,连环刀25克/升乳油 30-50毫升/亩,棉花金尔毙750-1000倍等喷雾。 应本着“治虫不见虫,药打卵高峰”的原则进行防治.,棉红铃虫,棉红铃虫属鳞翅目,麦蛾科。我国除了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尚未发现外,其它各棉区均有发生。棉红铃虫一年发生34代(北纬2634度)以老熟幼虫越冬,秋雨过多有利于红铃虫发生。 初孵幼虫从花蕾顶部蛀入、花蕊吃空蕾脱落,有的不脱落开出风车样的虫害花、幼虫从铃基部蛀入后,蛀孔愈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