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ppt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51795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经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经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经络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经络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ppt(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侯泽峰,经 络,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 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 构的重要组成分。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源于内经是 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其依据: 1、经验长期的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 2、解剖观察脏腑、脉 3、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4、理论实践上升为理论,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三、经络学说的组成: 见后表,外连,经络系统简表 太

2、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手三阴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手三阳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十二正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足三阴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足三阳经 经脉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最大分支,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 经 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之不足) 络 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有统帅、 系 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统 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别出一支加任、督二脉和脾之大络,可加强表 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 络脉 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内属于脏腑同十二经脉直接络属 连属部分 十二经筋可连缀四肢百

3、骸,并主司关节运动。 十二皮部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为每一次气血运行所必经的通道。,经络学说的组成: #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及其内外连属部分(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经筋、皮部)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 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理论)三个方面而命名。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

4、规律: 走向规律: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头(面) 胸 手 腹 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手经交与手,足经交与足,阳经交与头,阴经交与胸腹。,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 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足手阴经(异名经)在胸部(内脏)交接。,十二经脉的分部规律:#(基本上是纵行) 头面部:阳明面部、额部;少阳头侧; 太阳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躯 干:手三阳肩部、肩胛部;手三阴从胸部浅出

5、腋下;腹部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三阳经:足阳明 经在前(胸腹),足太阳经在后背,足少阳经 在侧面。足三阴经行于腹面。,经脉在躯体的排列:,任脉,足少阴肾经0.5,足阳明胃经2寸,足太阴脾经4寸,(三)四肢: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上肢 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内侧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 下肢 外侧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 注意: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 ,太阴在中,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 前,厥阴在中(正常)。后(少阴),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表里歌: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

6、焦胆肝相 五、十而经脉的流注次序:#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食指端,鼻翼旁,足大趾端,心中,小指端,目内眦,小趾端,胸中,无名指端,目外眦,大趾端,肺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手 太 阴 肺 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过膈属肺(横行)自中府穴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经手背部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颈(大椎)向前入缺盆入胸络肺过膈属大肠。 分支:经颈至面入下齿,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旁。,足 阳 明 胃 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

7、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奖穴出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 分支有1、2、3、4、,足 太 阴 脾 经,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再上穿过膈,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连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注入心中,交少阴心经。,手 少 阴 心 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脑)。 直行支:出心系,退回上行经肺,浅出腋下(

8、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腕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少冲穴)交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直上过腕,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过肘,自肩关节后肩真穴出,绕行肩胛,交会大椎,向前进缺盆下行入胸络心,沿食道过膈达胃属小肠; 分支:自缺盆沿颈至面颊,到目外眦折入耳; 分支:自面颊分出斜抵目眶下缘达鼻根部至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前额至巅顶,交会百会。 分支:头顶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自顶向后至枕入颅络脑,回出下行到项交会大椎,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旁1.5寸下行,达腰(肾俞)入脊旁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

9、:项后下行经肩胛内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足 少 阴 肾 经,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府);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交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行过膈,依次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自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自腋下3寸(天池)上至腋窝,循上肢内侧中线入肘,经腕后内关,过腕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中指(中冲)。 分支:从掌中(

10、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直至其指端的关冲穴,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关冲,沿尺侧至腕背外侧阳池,循上肢外尺桡骨间,过肘尖,上行至肩(肩窌)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过膈,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自膻中分出,上出缺盆,至肩向后左右交会大椎,斜向前上至耳后翳风,直达耳上角,后屈曲向下经面颊至目眶下, 分支:翳风分出,入耳,出耳前,经上关前.胆经。,足 少 阳 胆 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上至额角(颌厌),再向下至耳后(完骨)反折上行至额达眉上(阳白)再后折至耳后(风池)循颈侧达肩部(肩窌)于项后左右交会(大椎)再分开前行入缺盆。 分支:耳后(完骨)分出,经(翳风)入耳

11、中,再出耳前,过听宫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交百会。 分支:出目系行颊里环唇 分支;自肝穿膈入肺,现代研究,1、循经感传机制研究 2、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3、经络循行路线理化特性检测 4、经脉循行线路相关物质基础研究 5、经络实质探讨,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

12、脉的联系; (二)渗蓄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三)与某些脏腑(奇恒之腑)关系 密切。,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后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并循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上唇,上唇系带(龈交)处。,分支:从脊后分出,属 肾。 “阳脉之海”交会 调节阳经气血 反映脑、髓和肾功,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行于腹部和胸部正中线,至咽喉,到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从胞中别出,向后与冲脉偕行于脊柱前。 “阴脉之海”交会 调节阴经气血 任主胞胎,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气街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散布胸中,上行经喉,环唇,至目眶下。 分支:从气街分

13、出,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再沿胫骨内缘至足; 支者从内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入大趾。 分支:出胞中,行脊前,向后与督脉相通。 “十二经脉之海”贯穿全身;调节,脏腑气血有余,不足溢蓄贮存,灌渗补充,月经孕育。,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在腹面的带脉下垂到少腹。 基本功能: 1、约束纵行诸经 2、主司妇女带下,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奇经八脉均起于胞宫 其中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有“一源而三歧”之说;带脉横行腰部。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小结),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

14、部,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深 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其循行分 布特点可用“离(多为肘膝以上部位别出)、入 (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出(浅 出颈项而上头面)、合(阴经的经别合入相为 表里的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来 加以概括。#,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 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循行部位(自学) 别络、经筋、皮部(自学),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1、脏腑

15、与体表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作用于腧穴或 其它刺激是产生的感觉等各种信息的传递和通 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经络的生理功能: (四)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 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是人体复 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 态。,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 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针灸、推拿、药物),现代研究,1、循经感传机制研究 2、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3、经络循行路线理化特性检测 4、经脉循行线路相关物质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