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43388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苏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 韩晶老师 教材分析 本文是左传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烛之武深明大义、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形象鲜明生动。教师应在帮助学生完成文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真切感受语言之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剖析烛之武论辩的几个层次,感受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外交才能;、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把握文言字词及句式的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

2、重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教学难点】剖析烛之武论辩的几个层次,感受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外交才能。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左传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认识“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的烛之武。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简介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

3、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

4、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

5、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用四个字归纳段意。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军撒军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我们已了解了复杂的内幕,请一个同学翻译。)提问:本段仅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

6、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然分军驻守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面对国难,郑国君臣有没有占到“人和”的一面呢?齐读:(注意人物的心境)“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

7、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请学生翻译: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明确: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退一步讲,即使有

8、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去游说,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再则,烛之武有天大的不满他也改变不了自己是郑国人的事实,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

9、。这种情感深刻而圣洁。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第三自然段说退秦师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宋吕祖谦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画画层次看,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 学生讨论:越晋难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人无信 晋人无厌、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学生讨论。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

10、,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其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学生试读。诵读指导:例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

11、。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挑拨起秦晋之间的夙怨。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

12、、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4、 我个人觉得三节开头:“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三处简写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这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这是战术思维了。书上所录的只是烛之武的发言提纲,并非全部。如烛之武讲话的语气,讲话的时机,如何察颜

13、观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敷衍成一篇历史小说,但我想肯定是不紧不慢,不瘟不火,不卑不亢的。一句话,是充满了一种“贵族”气息的。他之所以能成功,全在于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析了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所以得以解郑国之围。“秦伯说”及以下,留三个大夫护郑,这是反衬烛的演说效果的。第四自然段:迫晋撤兵。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冷静而清

14、醒的分析了形式,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姻亲关系比较牢固。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晋文公退兵也是明“智”之举,更是无奈之举也,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霸主冷静的军事头脑。烛之武的劝说艺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分

15、析人物形象。、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板书:烛之武退秦师1、 开端:秦晋围郑(危在旦夕)设伏笔二、发展:临危受命起波澜三、高潮: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秦军撤退四、结局:迫晋撤兵照应开头五、课堂总结: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找到打开学习枯燥文言文这扇门的一把钥匙,让你们对我们古老的文字产生诵读的兴趣,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让我们的文言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