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导学案3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40108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月令》导学案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葡萄月令》导学案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葡萄月令》导学案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葡萄月令》导学案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葡萄月令》导学案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葡萄月令》导学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月令》导学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葡萄月令导学案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教学重点应该是状物,学习时要看文章按照月份写了葡萄种植和收获的各种知识,同时,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很少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

2、淡的生活状态中。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想着这句话,我想到了汪曾祺。因为汪曾祺就是最善于在平淡中体味快乐幸福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自读课文,体会本文结构、语言上的特点二、进行新课: 1、 提问学生了解作者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他的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从文的印记。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年汪曾祺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请你解题: 学生解释,教师补充:

3、月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辞海年版) 三、逐个分析、结构结构有什么特点?十二个月,一个月一个月地写来,就像科研人员做的研究记录一样严谨、细致在这样的框架下本文围绕葡萄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写了出窖、上架、施肥、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虽然写了十二个月,但是葡萄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 明确:不是。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上架、施肥、浇水、喷药、打梢、掐须、结果) 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整个葡萄园生

4、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分析课文是怎样详尽描写的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有()描绘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六一诗话)当然这些离不开仔细的观察,请同学们看文章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形态(视觉):二月,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颜色(视觉):二月,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八月,果实成熟的那一段描写

5、,更是写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声音(听觉):四月,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味觉:五月,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其实,略写的部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第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也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起来,虽然简略,但意韵深远。栽种过程与生长过程年复一年,人与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结: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亲身的实践,将葡萄的栽种过程和生长过程有机结合,不但结构严谨,而且详略有致。由此可见,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

6、一月到十二月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戴剪极有章法的。它的结构和内容是紧密相关,是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读者也许会感叹在这篇满纸口语的散文里包含了多么丰富的生产经验啊。汪曾棋不是农民,但下乡锻炼过,读这样的文章真如听老农夫谈葡萄种植的农经。葡萄的生长过程和栽种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在人的精心照料下,葡萄才能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语言分析语言平实,闲适自然(板书)()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确实,汪曾祺自己也说过:“语言像树,树干树叶,枝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它是活的。”这“活”的语言怎么来体会呢?体会语言的滋味的最

7、佳方法是朗读和咀嚼。请选择最能体现汪曾祺语言特色的段落自行朗读,要有感情的去朗读,读出语言的特色,语言的灵气。()详细分析语言特点,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 ,老师作示范:我们以第一部分为例: “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教师范读,创造意境。请学生轻轻地齐读,然后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请学生发言) 明确:“开头就是下着大雪,一股寒气扑面而来,却没想到与之俱来的是可爱的葡萄。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同刚出生的躺在温暖的床上。”“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8、” 从刚才的文字可以看出,阅读散文,重在发挥想像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有人读了本文后感慨地说:“汪曾祺写葡萄的生长犹如记录一个新生的婴儿成长的过程,十分细腻。这都来源于作者对其细心地观察。我想只有真正的喜爱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吧。”确实,作者用心写,我们也要用心读。你用心去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副板书: 想像 联想 用心) ()你能通过想像和联想来体会汪曾祺文字间蕴藏的情感和意境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你喜欢的段落。(请学生找段落再次朗读并点评) 例如:三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动词)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就像看着一位我们熟悉的老人在我们

9、面前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一切,是那么的亲切、自然、平和。例如:九月葡萄宁静幸福慵懒的样子,那么闲适、自在、满足。(形容词、比喻)总结语言里的词语的选用,使语言准确生动例如:“三月,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 三月葡萄上架的情形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上架后的葡萄舒展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地窖里藏了一个冬天,现在苏醒过来,又快活又舒坦。例如:四月,“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浇

10、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四月葡萄喝水的情形 把葡萄喝水比喻成“小孩嘬奶”,仿佛能听到葡萄象孩子一样呼喊:“我渴了,要喝水啊 !” 然后又听到葡萄咕嘟咕嘟拼命地喝水,多有意思啊。种葡萄的汪曾祺,仿佛是一位母亲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例如:“八月,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了吧,那也不够用呀!”排比、夸张手法的运用让人仿佛进入一个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 总结语言里的修辞的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例如:五月,写葡萄抽

11、条、长叶、开花的情形 ,短句、感叹句、疑问句等句式的灵活运用,表现了葡萄极富生命力,令人狂喜。总结语言里的句式的选用,把语言写活了例如:五月、六月第一自然段浇水、喷药、打梢(打条)、掐须。几个逗号将几个葡萄栽种过程的重要工作简洁地交代出来。还有好多段落里的句号的频繁使用,既保持了语气的停顿,又形成了有意味的节奏。看似散漫随意,但这正是作者的精心设置。总结语言里的标点的选用,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独特意境还有,如果从语体色彩上进行探索,这则散文的通篇口语的叙述方式大概要引起我们的兴趣吧。且不仅如此,作者有时适当地嵌上几句北京(也有些是北方)的方言,如说:“用铁丝摽紧”、“小孩喂奶似地扮命往上嘬”、“倒

12、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这些往往为方家不屑一顾的词汇,汪曾棋拣到篮里就是菜,可见作家语言功力之深。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语言艺术的工作者而言,语汇并无俗雅之分,只要那个字眼用到那个地方恰到好处,至于语势(语态)汪曾棋在这则散文里也是注意了北京人的用语习惯。如说:“然后,请葡萄上架大的,得四五个人地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简单明了而且极为传神。又如“葡萄不开花,哪能呢!”这种倒装的叙述方式,也确是只有北京方能道出。汪曾棋是江苏高邮人,对北京的语言习惯如此纯熟是不能不叫人佩服的。为了造成一各叙述的亲近感,作者

13、有意采取拟人方法如说:“请葡萄上架”、“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都是。作者还不满足于此,又有意多用短语、短句、单字,可以触目皆是,从而加重了口语的节奏感。总结语言里的语体的选用,口语的运用使文章朴实、自然、亲切那么,语言平实,口语色彩浓厚,是不是就不美了呢?不是的。这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我们说,浓妆艳抹、华冠锦服的城市女性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时尚高雅的美,素面朝天、罗布粗裙的乡村女孩,也是美丽的,这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

14、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和点评,我们发现并且体会到平淡的文字也具有无穷的魅力,短句、单字,节奏明快;俚俗方言,亲切自然;拟人比喻,俏皮活泼。文字间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情怀。那么,汪曾祺怎么会写出这样朴实自然的文字呢?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种闲适自由、从容不迫、淡雅素净的行文风格,与汪曾祺的性格是一致的。“汪曾祺的美,美在和谐。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徐卓人永远的汪曾祺) 还有一段精彩准确的评价,我没背下来,我就深情的朗读一下吧“中国文坛还算是幸运的,二十世纪末叶出了个作家汪曾祺。一个随和的老头,

15、不经意间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谁知这不算丰硕的文字,竟然天雨般隐于云彩里,时不时就淋湿了天下人(尤其是普通人)干涸的心。他甚至不能归类于“作家”这个群体,他的写法与写作心态都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味道,把写作当作敲门砖、以敲开各种利益之门这种等而下之的做法自不必说了,就连呕心沥血图个传诸后世的“高境界”,他也没有。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浇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树树绿了,或者浸活了种子长出了庄稼,甚至什么都没润泽只自个儿活泼出一曲天籁,都顺其自然。” 李木生世纪绝唱汪曾祺 、点拨主题 作者的情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提示: 读了这样的文

16、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怎样的情趣呢?明确:确实如此,在这个随和的老头身上,在这篇别致的散文之中,洋溢着对葡萄的热爱,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更表现出雅致的情趣和文人的灵性。 ()、 难怪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你现在能理解吗?(可以让学生简单谈一谈想法)明确:“我想,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这类状物散文,并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对该物体或者事物有上边所述的了解或者理解之外,还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把我们的人生融合进去。”(莫言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那么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