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639059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

2、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

3、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

4、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

5、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B.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C. 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D. 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

6、类。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B. 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 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D. “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字留下了创造者

7、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B. 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C. 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D. 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

8、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与原文“参与建构”意思不一致。C项表意绝对,以偏概全,“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不当。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D项曲解原文,改动了逻辑关系,“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所以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推理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不当。应该是

9、证明了“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所以选D项。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比如此题D项就是曲解文意。【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理解有误。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中国人的思想缺乏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以选B

10、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貂皮大衣马克吐温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 25 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

11、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尔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 ,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地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在家待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

12、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 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

13、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要“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什么!”“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号,可都无济无事。她必须有一

14、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述顺序,使得情节的展开紧凑而有条理,这也便于读者接受理解。B. 小说以“貂皮大衣”作为标题,点明了小说写作的主要内容,文中所展现的“拜金主义”思想也在 其映衬下变得形象可感。C. 阿曼达由一个自食其力、生活俭朴的人变成一个贪图享乐、虚荣至极的人,都是由于那一笔意外的遗产所得,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D. 小说最后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刻画了阿曼达作茧自缚的处境,同时也一语双关,道出了人被物所奴役囚禁的社会现象。5. 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

15、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小说的结局独具匠心,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答案】4. C 5. 阿曼达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奢华,却又虚伪贪婪,最终被奢华(或财富)所累的女性的形象。她不满足俭朴的生活,对奢侈品梦寐以求,拥有之后觉得幸福快乐;最后又为 奢侈品带来的现实的烦恼搞得焦头烂额,想要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全额赔偿,最后千方百计还是落了一个无法摆脱的下场。 6. (1)在情节上,阿曼达仍获赔一件貂皮大衣作为结局暗合了上文“貂皮降价”的伏笔,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在人物形象上,阿曼达最后的“爆发”,进一步凸显了她为 物所累,无法摆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3)在主题上,阿曼达最

16、终无法实现 其获赔全款的如意算盘,并且以近乎荒诞的结局收尾,深刻地讽刺了如阿曼达一类爱慕奢 华却又虚伪贪婪之人,批判了当时社会 “物欲最大化”腐朽思想。【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C项,“这也反映出金钱是万恶之源的主题思想”说法错误,“金钱是万恶之源”并非是本文的主题,本文所表现的是对于人性虚荣和贪婪的批判。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