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五读法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637575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五读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五读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五读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五读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五读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五读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五读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五读”法,学习目标,1、 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及江苏考查内容。 2、借助诗歌“五读法”,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高考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几年江苏考查的特点: 来源以唐诗宋词为主,作品选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主旨以抒发个人情怀与抱负为主。(参照核按钮102頁内容),初学探讨,请谈谈你在解诗歌鉴赏题时遇到的困难,1、读标题。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杜甫的春夜喜雨 李白的越中览古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高考题)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

2、国卷),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1)一、二两句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什么心情?其作用是什么 ? (2)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效果怎样?,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2分)。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2分)。 这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腻逼真(3分)。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3分)。,闲意 作者:陆游宋

3、朝代:宋 柴门虽设不曾开,为怕人行损绿苔。 妍日渐催春意动,好风时卷市声来。 学经妻问生疏字,尝酒儿斟潋灩杯。 安得小园宽半亩,黄梅绿李一时栽。 问题:分析本诗的思想感想?,2、 读作者。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 了解一个时代的诗歌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

4、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的意境。,3、读注解(序)。 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有的解释文中重要的或者难懂的字词 ,帮助你充分理解诗歌。,

5、读序言。 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科举考试不中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 问题: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4、读诗文 诗文本身是包含大量信息的载体,解题出题的依据都

6、在此。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试分析辛弃疾的词青玉案 元夕中的“那人”形象及寓意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答形象问题的答案基本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

7、,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孤高澹泊的女性。作者通过对她的追求,寄托了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心情,也表达了不愿随波逐流、不跟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意愿。,“象”形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意象” “意” “象”,“意象” “意”与“象”的统一,是渗透着 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形象,是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是诗人感情的载体。,了解意象对诗歌鉴赏有什么作用?,鉴赏切入口,意象,外部客观世界,诗人主观世界,“立象以尽意”,诗歌功能:表情达意,5、读问题。高考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高考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

8、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的好? 为什么 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 ” 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参考答案: 1、一最好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

9、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2、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10、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么样? 2诗中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参考答案: 1、江水环抱着村庄,到处是一派清幽的景色。 2、表现了诗人对这种清贫而恬淡的生活的向往。 3、末联所表现的实际上是对安史之乱的愤慨,安史之乱不仅使大唐帝国迅速从巅峰走向没落,也使很多像杜甫这样的中小官吏颠沛流离、饥寒交迫,所以诗人才对这种恬淡的农家生活充满了向往,总结篇学会表达 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

11、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注意:答题时候一定要结合诗句答题,不要空对空。,1、读标题。 学会从标题去猜想诗歌内容,诗歌情感倾向。 标题很多时候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 2、读作者。学会用平时所积累的有关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小结:,3、读序言、注释。诗歌的序言、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隐含意义。诗歌的注释,有解释难词难句,有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生平情况等,也有点明写作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歌的内容,由此可以猜想诗歌的情感。,4、读诗句。看懂诗歌所选的意象、典故,理解关键句,重点关注

12、动词和形容词。,5、读问题 问题的设置是围绕高考考点而设计的,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13、,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互文”等, 4、写作技巧(文艺表现手法):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作业: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

14、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

15、哥哥”。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4、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