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637407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导学案【学习目标】.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重点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学法指导】自主阅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一、光合作用的过程自主探究:阅读课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光反应与暗反应是否一个在光下进行,一个在暗处进行?夜间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光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哪里?需要哪些条件?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暗反应进行的场所是哪里?需要哪些条件?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何联系? (完成表格)光反应暗反应场所 条件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的形成:的固定:

2、的还原: 能量变化联系探究讨论:.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中的转移途径是什么?二、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根据光合作用总反应式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农业生产中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具体措施有哪些?.光照与浓度变化对植物细胞内相关物质量的影响条件和()合成量停止光照,供应不变停止供应,光照不变说明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快,反之则【当堂检测】在光照充足的环境里,将黑藻放入含有的水中,一段时间后放射性标志最先可在( ) .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中发现 .在植物体内的淀粉中发现.在植物体内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中发现

3、 .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发现光合作用实质是()把二氧化碳转变成 产生化学能,贮藏在中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在中光能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右图所示为叶绿体中的某种结构,下面叙述不正确的是( ).图中的是植物吸收的水分子.光合作用的色素都分布在结构上.光能转变为和中的化学能.、和都能用于暗反应右图中高能态 氢参与的是( ) 需要、不需要 都不需要不需要、需 都需要.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发生的反应过程有( ) 的固定 的释放 糖的生成 的分解 化合物的还原.若白天光照充足,下列哪种条件对作物增产有利( ) 、昼夜恒温 、白天温度,夜间温度 、昼夜恒温 、白天温度,夜间温度 下列关于光

4、合作用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暗反应在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进行 .光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需要光,但在阳光下也能进行 .暗反应只有在黑暗中才能进行.如图是晴朗夏日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点与点相比较,叶肉细胞内的、和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 .升、升、升、升 .降、降、降、降 .降、升、升、升 .升、升、降、降.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依然较低,主要原因是( ) .氧气浓度过低 .光照不足 .二氧化碳浓度过低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下列与大棚种植蔬菜相关的措施及分析中,正确的是( ) .施用农家肥,可提高大棚中

5、浓度 .加大蔬菜的种植密度,可不断提高蔬菜大的产量.阴雨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可明显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用红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可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强,气温上升 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酶失活主要原因是气孔打开,供应增加 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气温下降 根据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光能()()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它们进行的场所分别是 和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叫,叫。()光反应的产物是 。()暗反应包括过程和。()图中的是指催化反应所需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光合作用过程得知:参加反应中的氧全部转移到什么物质中?;而中的氧则转移到什么物质中?。.下图为光反应、暗反应联系示意图,据图回答谢列问题:()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物质: , , ,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 和 。()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变是:光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