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636518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矿山公园为目标的绿色矿山生态建设及合理规划摘要:绿色矿山是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矿业发展建设的正确道路。矿山公园的规划实施可极大地改善矿山环境,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途径。关键词:矿山公园 绿色矿山 可持续发展1 概况矿产资源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资源的开发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同样开发矿产资源给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塌陷、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 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合理解决开

2、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有可能造成的灾害,更加确定企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走一条绿色环保之路,建设绿色矿山已成为保障企业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首要问题。2 绿色矿山绿色矿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资源消耗,追求可循环经济为目标, 以资源开采利用最优化,环境扰动破坏最小化,实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矿产资源的珍惜。为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矿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要加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财政

3、专项资金向绿色矿山企业的倾斜和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矿山企业开展做好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在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等方面,国家要向达到绿色矿山条件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依法优先配置资源和提供用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2)要规范创建绿色矿山管理。国家要把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管理的始终,用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各项活动。要加强对新建矿山的审查,严禁采用国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确保新建矿山实现合理开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区和谐。要加强对生产矿山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自觉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断改进开

4、发利用方式,提高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节能减排,落实企业社会责任。3)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国家要加强技术政策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研究制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淘汰技术目录,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水平,满足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矿业企业也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开发研制绿色选冶工艺和设备,提高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科技水平。3矿山生态建设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矿山环境又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一

5、是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避免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二是推行无废开采工艺,尽量减少废石尾砂产出量,减轻采矿对生态的破坏;三是实行土地复垦,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1矿区生态恢复的内涵矿区生态恢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根据恢复生态学的理解,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矿区生态退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土壤掩埋、压实、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损、塌陷、开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动植物死亡,生物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退化

6、,能量和物质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减弱、受阻、中断,矿区生态朝着种类减少、结构简化、功能缺损的方向发展,直到失去生态系统应有的自动调节、反馈调节功能,致使矿区生态失衡。不难看出,上述生态因子的退化,关键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和动物生活的基底,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实质上是对土壤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的破坏。土壤破坏不仅使本地生态系统失衡,就土壤侵蚀而言,它对外地造成的损失要比本地还大一倍。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土地复垦,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复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适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土壤的完整性,减弱风力和暴雨的冲击。即使作为耕地,也会由于翻耕

7、而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先目标应当是再造植被,将采矿损毁的土地作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栖息地,恢复本地自然生态系统。3.2国外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随着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活动的开展,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对矿区环境进行生态开发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国通过对科隆矿区的复垦改造,一方面发展淡水养鱼,另一方面围堤、植树、置景,塑造了一个由40多个人工湖组成的游览公园,使科隆矿区成为一处秀丽的风景区;捷克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煤矿塌陷的生态开发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径除复田、复林外,还在塌陷区兴建渔场、游泳场、牧马场、体育场、赛车场、狩猎场以及水上公园、森林公园等,因

8、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再造和多种经营开发,1952-1985年累计复田1万多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3我国矿区生态建设现状及应采取的措施我国在矿区复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淮北矿务局1983-1985年复田6000余亩,其中884亩用于建筑用地,127亩植树造林,410亩进行水产养殖,还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园、体育场等。山东肥城矿务局、江苏徐州矿务局、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等用电厂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还田,种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技术途径和模式。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与方法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增长仍

9、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矿山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进行水土保持、节约用地、复垦绿化等综合治理,改善环境,还绿于山,造福于民。同时,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充分展示清洁生产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主要抓好了三个控制:一是源头控制。就是贯彻精神方针,在原燃材料采购、生产工艺确定时,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燃料及资源利用

10、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把好原料投放和设计的准入关口;二是过程控制。用规范的工艺操作制度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三是终端控制。采用高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遗留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利用。其次,建设节水型矿山。根据井下涌水量和生产用水需求,建立了水平衡系统,实现按需供水,避免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对选矿回水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回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再次,坚守地表不受破坏。在矿山规划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能不占地绝不占用,能少占地务必少占,能利用地下开采的,坚决不采用露天开采,以减少和降低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注重已破坏

11、的地段的治理与生态恢复,每年至少拿出一些钱用于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做到经济效益取自于自然,回报于自然与社会。最后,加强尾矿库的综合治理。一是在尾矿坝堤建设上采用高标准建设,使坝堤坚固性达到几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同时,本着既防止水土流失、又绿化美化的原则,对尾矿库坝堤坡面进行覆土绿化。二是采取各种办法,对尾矿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对尾矿库进行长远规划。使尾矿库真正成为一道绿草茵茵、林茂粮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的风景线。4矿山公园4.1 发展背景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 类型众多, 分布广泛, 具有悠久矿业开发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采矿历史中遗留下众多的珍贵矿业遗迹, 这些都

12、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矿业史上重要篇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普遍存在的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 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倾向, 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甚至诱发地质灾害, 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珍贵矿山遗址和遗迹也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建设矿山公园是使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业遗迹资源得到保护和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既可以充分展示我国社会文明史的客观轨迹和灿烂文化, 为人们提供游览观赏景观, 为科学活动提供考察和研究对象, 同时对矿业城镇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4.2定义矿山公园是以展示人类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

13、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的特定的空间地域。矿山公园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为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机统一。5实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5.1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概况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境内。著名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的“冶”即指大冶铁矿,历经百年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了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为了治理生态环境,该矿投资数千万元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硬质岩复垦基地。2006年7月,以大冶铁矿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组成的“一园两区”,经国家

14、矿山公园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确认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规划面积为30平方公里。这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占地232平方公里,分设大冶铁矿主园区和铜录山古矿遗址区。近两年来,大冶铁矿全力推进 “日出东方、矿冶峡谷、矿业博览、井下探幽、天坑飞索、石海绿洲、灵山古刹、雉山烟雨、九龙洞天”等九大景观建设。在铁山张之洞广场旁,全国首座铁矿博物馆大冶铁矿博物馆巍然耸立。该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收藏史料10余万字,图片1600余幅,文物80余件,这些见证了千年矿山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在离大坑不远的复垦生态观光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刺槐林和醉人的绿意。然而,二十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连片

15、废石排放场。大冶铁矿在新中国成立后,开采量骤增,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因露天采矿大冶铁矿排放出3亿多吨的废石,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米的废石场,且所排废石多为大理岩、闪长岩等坚硬岩石,这些岩石的块径多在0.21.2米,石质硬度大、难风化、不保水、难固氮,不具备植物的生长条件,普通植物难以生长。长年累月的堆放废石导致该地出现了大面积寸草不生的连片废石场,原本冰冷的石头,在寒风中,更显冷意;更为糟糕的是雨天,雨水冲散沙石,堵塞道路,让行人望而却步。“要改变矿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在废石场上植树,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面对此情景,大冶铁矿的创业者们

16、在思考。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大冶铁矿陆续投资几千万元,并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成立专业绿化队伍,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通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攻克了硬岩条件下耐旱、耐贫树种的选定难关,成功探索出了在硬岩废石场不覆土条件下种植刺槐等树木,并开始对已成形的废石场进行绿化复垦。近二十年来,该矿每年组织数千人上山植树造林,出现了“父子兵”、“娘子军”、“白发团”等志愿服务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大冶铁矿的东露天采场、洪山溪尾矿坝等五个绿化复垦基地已是林木扎根,绿树成片。昔日的废石堆放场变成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天安门广场的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创造了“石头上种树”的奇迹。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恢复,同时,复垦林吸收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每年还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进一步改善矿区的空气质量。矿山公园的发展理念,也启发了当地农民。随着公园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前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地农民瞅准这一机会,开始建设起生态旅游度假村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