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635391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第1篇-第03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酶,enzyme,生物催化剂,第一节 概述,酶,功能异常即患病,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1926年James.B.Sumner首次从刀豆制备出脲酶结晶,证明其为蛋白质,并提出酶的本质就是蛋白质的观点。,酶是蛋白质的证据,1982年Thomas.Cech发现了第1个有催化活性的天然RNAribozyme(核酶),以后Altman和Pace等又陆续发现了真正的RNA催化剂。,核酶的发现不仅表明酶不一定都是蛋白质,还促进了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探讨。,二 酶促反应的特点,酶,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剂的共性,催化热力学上允许的反应 只能加速反应,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催化

2、可逆反应的正、反反应 催化的机制是降低活化能,具有区别于催化剂的特性,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 酶的蛋白特性,(一)、极高的效率,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 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活性分子,加速反应有两个办法: 提高GS. 如:加热、光照、搅拌等 降低Eact 。催化剂即为此,而酶能使Eact 降的更低,故催化效率更高。,能阈:,活性分子的最低能含量,下边举例说明,2 H2O2,2 H20 + O2,无催化剂时: Eact = 18000卡/mol 胶态靶催化: Eact = 11700卡/mol H2O2催化: Eact = 2000

3、卡/mol 从1800卡/mol 2000卡/mol 反应v10 17 倍,举例,(二)、 高度特异性,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 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定的产物, 酶的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分类,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只能作用于某一底物,可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只作用于立体异构体中的一种,绝对专一性:,2NH3 + CO2,举例,相对专一性: (脂肪酶、蛋白酶、磷酸酶、糖苷酶等),立体异构专一性,(三)、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长期生物进化导致:,酶的区域化分布,多酶体系,多功能酶,酶原形式的存在,调节 的 可行性,基因分化导致:,

4、同工酶的出现及其在组织中的不均匀分布,代谢物对酶的:,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合成的诱导与阻遏,(四)、酶的蛋白特性,所有使蛋白变性的因素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故: 酶促反应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比如:常温、常压、缓冲溶液等条件下进行。,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一、 酶的分子组成,酶,与酶蛋白结合得比较松,透析可除去,.两种形式的互变常与不同Pro结合而完成。,与膜蛋白结合紧密,透析除不去,.两种形式的互变与同一Pro结合而完成。,辅因子功能,辅酶与辅基: 酶活性中心的成分,直接参与反应.起e、原子或某些基团的传递作用. 发挥作用时,靠分子内成分: B族维生素两种形式的可逆互变来完成.

5、 金属离子: 活性中心的成分,直接参与反应,传递 e . 做酶与底物的桥梁. 稳定构象. 中和阴离子,降低静电斥力.,酶是蛋白质,同样也有一、二、三、四级结构.包括:,1.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仅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水解酶多为此。 2.寡聚酶 (oligomeric enzyme):由几个或多个亚基以非共价键结合而成,亚基聚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单个亚基没有催化活性。 3.多酶体系 (multienzyme system):几个酶镶嵌而成的复合物。这些酶催化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一系列顺序反应。 4.多功能酶(multifunctional enzyme): 有些多酶体系

6、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融合,形成由一条多肽链具有多种不同催化功能的酶.也称串联酶.,酶的形式,二.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水溶性,脂溶性:,B族V: B1、B2、B6、B12、PP、泛 酸、叶酸、生物素,VC,A、D、E、K,辅酶成分,维生素是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 且大多数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靠食物供给。维生素不能供给机体热能,也不能作为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作为辅酶的成分调节机体代谢。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都会导致相应的疾病(维生素缺乏症)。,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催化中的作用,(一) 维生素B1,维生素B1由一含

7、S的噻唑环和一含NH2的嘧啶环组成,又称硫胺(素)(Thiamine)。,1,2,4,5,1,2,4,焦磷酸硫胺素(TTP),硫胺素 + ATP,Mg2+,硫胺素激酶,TPP + AMP,水溶性 维生素,(二) 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riboflavin),是一种核醇与6,7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在自然界多与蛋白质结合成黄素蛋白。,1,2,3,4,5,1,2,3,4,5,7,8,9,10,核醇基,异咯嗪基,维生素B2为橘黄色的针状晶体,味苦,微溶于水,极易溶于碱性溶液,对光和碱不稳定,维生素B2的生理功能是以FMN、FAD的形式作为黄素酶的辅基,参与递氢作用。,维生素B2

8、每人每天需要量:儿童0.6mg,成人1.6mg。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2。过量则排出。,膳食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2,眼角膜和口角血管增生,引起白内障、眼角膜炎、舌炎和阴囊炎等。,二者互变完成递氢,(三) 泛酸(维生素B3)和辅酶A,-二羟-,-二甲基丁酸,-丙氨酸,巯基乙胺,4磷酸泛酰巯基已胺,3,5-二磷酸腺苷,泛酸为淡黄色粘性油状物,溶于水和醋酸,不溶于氯仿和苯,在中性溶液中对湿热、氧化和还原都稳定。,泛酸的生物功能是以4-磷酸泛酰氨基已硫醇的形式参与CoA、ACP 的组成,二者都是酰基的载体,是体内酰化酶的辅酶,对糖、脂、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酰基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成人每天需要量为510m

9、g,一般膳食的泛酸含量丰富。大白鼠缺乏泛酸,毛发边灰白,并自行脱落,毛与皮的色素形成可能与泛酸有关。,(四) 维生素PP和辅酶、辅酶,维生素PP过去称抗赖皮病维生素或维生素B5,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尼克酰胺的副作用较小(如引起面部、颈部发赤发痒和烧灼感),医疗及营养上多用尼克酰胺。尼克酰胺为维生素B5的化学名。,尼克酸(nicotinic acid),尼克酰胺(nicotinamide),O,+,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

10、tide phosphate,NADP+),Nicotinic acid + PRPP + ATPNAD+,NAD+ + ATP NADP+ +PPi,功能:,.以NAD+或NADP+形式作为脱氢酶的辅酶而起到递氢体的作用。,+2H,1,4,-2H,(五) 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6又称吡哆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吡哆醇(pyridoxol),吡哆醛(pyridoxal),吡哆胺(pyridoxamine),(磷酸吡哆醛, PLP),吡哆醇,吡哆醇氧化酶,吡哆醛,吡哆胺,吡哆胺转氨酶,磷酸吡哆醇,磷酸吡哆醇 氧化酶,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转氨酶,磷酸吡哆胺,激酶,功能:,作为

11、辅酶参加多种代谢反应,包括脱羧、转氨、氨基酸内消旋、Trp代谢(包括Trp nicotinamide)、含硫氨基酸的脱硫、羟基氨基酸的代谢和氨基酸的脱水等。,缺乏症:导致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机构的损害。,(六) 生物素,生物素(维生素B7)为含硫维生素,其结构可视为由尿素与硫戊烷环结合而成,并有一个C5酸支链。,尿素部分,硫戊烷环部分,(CH2)4COOH,C5酸根部分,生物素(bioton),尿素环上的一个N可与CO2结合,通过酰胺键结合到羧化酶赖氨酸-氨基上,作为辅基参与CO2的活化和转运,(七) 叶酸和叶酸辅酶,叶酸(folic acid)即维生素B11,由蝶呤啶、对氨基苯甲酸与L-

12、谷氨酸连接而成。,叶酸的5、6、7、8位置,在NADPH2存在下,可被还原成四氢叶酸(FH4或THFA)。四氢叶酸的N5 和N10位可与多种一碳单位结合作为它们的载体。,功能 THFA是一碳单位的载体、一碳单位代谢酶的辅酶。,缺乏症:叶酸缺乏时,红细胞的发育受到影响,造成巨红细胞性贫血症。,(八) 维生素B12和B12辅酶,维生素B12是含钴的化合物,又称钴胺素(cyanocobalamine)。维生素B12的发现是多年研究恶性贫血症(即巨初红细胞症)的结果。最初发现服用全肝可控制恶性贫血症状,在1948年从肝脏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控制恶性贫血效果的红色晶体物质,定名为维生素B12。,在自然界中只

13、有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B12。,功能: 以甲钴胺素、5-脱氧腺苷钴胺素的形式做辅酶参与各种反应.,维生素C,维生素C能防治坏血病,又称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2H,+2H,还原型,氧化型,功能:,1. 促进各种支持组织及细胞间粘合物的形成。是羟化酶的辅酶。(如: 胶原蛋白、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儿茶酚胺等的合成都需要羟化),2. 对生物氧化有重要作用。具强还原性,参与GSH、MHb的还原; 能保护VA、VE、VB免遭氧化; 促叶酸转化成FH4。,缺乏症:,坏血病 毛细血管易出血和齿、骨发育不全或退化。,三、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定义:,在一级结构上相距较远

14、的一些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互相靠近, 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 能与底物结合并直接参与了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如: His-咪唑基、Ser-OH、Cys-SH、Glu-COOH、LysNH2、Arg胍基.,常见-S-S-,维持活性中心构象,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目 录,底 物,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目 录,溶菌酶的活性中心,* 谷氨酸35和天冬氨酸52是催化基团;,* 色氨酸

15、62和63、天冬氨酸101和色氨酸108是结合基团;,* AF为底物多糖链的糖基,位于酶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裂隙中。,四、酶促反应的机制,S + E,酶促反应中 先生成ES 导致 酶促反应 具有 高的催化效率 强的特异性,ES存在的 证据:,1.同位素32P标记底物法(磷酸化酶与葡萄糖结合)2.吸收光谱法(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结合)。,(一)、中间产物形成的诱导契合学说,“锁钥学说”(Fischer,1890):酶的活性中心结构与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紧密结合成中间络合物。,诱导嵌合学说(Koshland,1958):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有一定的灵活性,当底物(激活剂或抑制剂)与酶分子结合时,酶蛋白的构

16、象发生了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使反应所需的催化基团和结合基团正确地排列和定向,转入有效的作用位置,这样才能使酶与底物完全吻合,结合成中间产物。,酶与底物的过渡态互补,亲合力最强,释放出结合能使ES的过渡态能级降低,有利于底物分子跨越能垒,加速酶促反应速度。,中间产物形成的诱导契合学说,羧肽酶的诱导契合模式,目 录,目 录,(二)、酶促反应的机制,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过程中,底物分子从稀溶液中密集到活性中心区,并使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正确定向排列。结果将分子间反应变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从而大大提高反应速率。 多元催化或称酸碱催化:酶蛋白是两性电解质。反应中, 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及其辅酶(基)有的作为酸向反应物提供质子, 而有的作为碱从反应物夺取质子,这种Bronsted的酸碱在反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