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634241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血管生理 Physiology of the Blood Vessels,Main Contents of the Section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五、微循环 六、组织液生成 七、淋巴的生成与回流,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具有参与形成和维持ABP,以及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的功能。,弹性贮器血管主A和大A:具有弹性和可扩性。 分配血管储器血管到小A前的A管道:分配器官血流。 Cap前阻力血管小A和微A:半径小、阻力大。 Cap前括约肌真Cap起始部环形

2、肌:控制Cap开闭 。 交换血管Cap:薄、透性好。 Cap后阻力血管微V:影响Cap压组织液生成 容量血管 V:容纳循环血量60-70% 短路血管如:A-V吻合支:参与体温调节,血管系统从生理功能上可分为以下几类:,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within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t rest,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血流动力学,(一) 血流量与血流速度: 概念: (1)血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 (2)血流速度(V):血液中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V=Q/S 泊肃叶定律: 公式:Q=P/R =r4P

3、/ 8L (P=P1-P2),层流和湍流: (1)层流:液体中每个质点流动方向一致,与血管长轴平行,轴心流速最快,周边流速慢。 QP/R,(2)湍流:血液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而出现漩涡。 Q(P/R)(1/2),C, constriction; A, anterograde; R, retrograde,湍流形成条件: Reynolds公式:Re=VD/ (V平均流速,D管径,血液密度,血粘度) Re值2000时就发生湍流。可见:在流速快、管径大血粘度低的情况下(如心室腔和大A),容易发生湍流。,(二) 血流阻力: 概念: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离子、分子间的摩擦力)。湍流阻力比层流时大。

4、 R8L/r4 可见,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常数,L变化不大)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2)血粘度:其影响因素有 RBC比容:最重要因素,血流切率:层流时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与血液层厚度的比值。血流切率高则血粘度低,反之则反之。 血管口径:一般不影响血粘度。但在直径0.2-0.3mm的微A中,在一定范围内将随口径变小而降低(此现象叫Fahraeus-Lindqvist效应)。可降低小血管的血流阻力 温度:低温可提高血粘度。 (三)血压 概念: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

5、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血压:分动脉血压、Cap压、静脉血压。 各段血管的血压不同,平常说的血压一般指ABP。,Blood pressures in the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systemic circulation,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R以及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是ABP形成的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ABP的前提条件。其血液充盈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表示。 平均充盈压:心脏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后,循环系统各处压力相等,此时测得的压力值。 意义:反映循环血量与

6、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正常值:7mmHg(狗)。人MCFP相似。,(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ABP的决定因素。 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转化为两部分: 血液动能(占1/3):推动血液流动(克服外周阻力) 形成势能(压强能,占2/3):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ABP),并扩张大动脉。 外周阻力:小A和微A的血流阻力。 如果未遇到外周阻力,则心脏射血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转化为血液动能(血液流到外周血管,形不成对大A的侧压(ABP)。,(3)主A与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1/3 of SV to capillary, 2/3 in large arteries,2/3 of SV to capillar

7、y,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缓冲心动周期中ABP的波动幅度(缓冲SP势能贮存,缓冲DP势能释放)。 使左心室间断的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的血流。 ABP的正常值:一般指主A压(用肱A压代替) 收缩压(SP):室缩时,ABP升高达到的最高值(100120mmHg) 舒张压(DP):室舒时,ABP降低到的最低值(6080mmHg) 脉搏压:SP-DP(30 40mmHg ) 平均动脉压(MAP):DP + 脉压/3 (100mmHg),MAP: Mean arterial pressure,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SV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SP

8、(明显),血流速,(2)心率:HR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DP(明显),搏出量SP(不明显),回心血量,(4)大动脉弹性缓冲SP和维持DP的作用SP(明显)DP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体循环平均压变A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A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ABP,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小结),(二)动脉脉搏 概念:心动周期中,ABP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搏动。 脉搏实质:是随心室缩舒所形成的大A压力波,沿血管壁传布的能量表现,非血液流到所摸A对A壁的冲击波动。,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分CVP和PVP 1. 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

9、力。 (1)正常值:412cmH2O。 (2)特点: 受重力影响较小 高低取决:心射血力、V回流速度和血量:与射血力呈负相关;与V回流速和量呈正相关。 (3)意义: 反映心功能和V回流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补液速和量的指标(如CVP低,常提示输液的量不足),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2.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 特点: (1)静脉血压和血流阻力低 (2)受静水压的影响(重力) (3)通常是塌陷的:静脉充盈度受跨壁压影响较大(跨壁压=血压-血管外组织对管壁压力)。 静脉跨壁压常为负值,静脉通常是塌陷的,(二)静脉血流 静脉血流阻力: (1)特点: 阻力低(从微V右心房的血压降仅为15m

10、mHg) 微静脉作为Cap的后阻力血管:可调节Cap内压,影响组织液的生成(见后)。 静脉扩张状态对血流阻力影响大:扩张时阻力小,塌陷时阻力大。,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心血量Q=(PVP-CVP)/R,因此,凡影响外周V压、中心V压和静脉R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压:平均充盈压V回流量 如:循环血量、血管容量V回流量。 (2)心脏收缩力(心脏泵):心缩力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抽吸 V回流量 如:心缩力(心衰)射血分数心室舒张期室内压中心V压 V回流量颈V怒张、肝大、下肢肿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 肌肉收缩挤压VV血回流 + V瓣膜的防倒流。

11、 如: 长期站立 + V瓣膜的损伤下肢V曲张。 立正久站下肢V回心量+ 精神紧张虚脱。,(4)呼吸运动(呼吸泵):,(5)体位改变: 直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 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 卧位突然立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立位突然卧位总V回心量(头部回流,下肢回流) 例: 患肢抬高有利于V回流,防水肿 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COABP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昏厥,视物不清。,五、微循环:是指微A和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组织液物质交换场所)。,(一)组成及功能 组成:典型的微循环由7个部分组成。 微A(总闸门) 后微A(分闸门) Cap前括约肌(分闸门) 真Cap

12、(交换血管) 通血Cap(直捷通路) A-V吻合支(调节体热) 微V(后阻力血管)。,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与作用,(二)Cap壁的结构特点 特点: 管壁由单层内皮C构成(厚度0.5),管壁无平滑肌。 内皮C之间存在裂隙,构成Cap内外的物质交换通路。,Left: Continuous Capillary Right: Fenestrated Capillary,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平均长度750,则每根Cap面积约140

13、00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可达22000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微循环的血流阻力:微循环中的血流一般为层流,由于阻力存在,血压逐渐降低(微A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Cap压取决于前、后阻力比值: Cap A端:3040mmHg Cap V端:1015mmHg Cap 中间:25mmHg Cap 平均:20mmHg,正常时Cap前、后阻力比值=5:1。前阻力后阻力,微A阻力是控制微循环血流量的主要因素。,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微循环的血管舒缩活动:后微A和Cap前括约肌不断发生5-10次/分的交替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特点:后微A和

14、Cap前括约肌收缩时,Cap关闭,舒张时开放。 安静状态下,只有少部分Cap处于开放状态(如骨骼肌20-35%),不同部位的Cap交替开放和关闭。 这些活动导致微循环血量的变动潮汐学说 (2)微循环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扩散(为主:脂溶、小分子)、胞饮(Pr)、滤过与重吸收(水),六、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中组织液的特点: 绝大部分呈胶冻状,小部分呈液态(抽不出液体) 其成分:离子成分与血浆浓度相同,但Pr含量明显低于血浆。 (一)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成分通过Cap壁滤出生成的。 由四个因素,形成两种相对抗的力量:

15、滤出血管壁的力量(动力)和重吸收的力量(阻力)。 1.有效滤过压(EFP): =促进滤过的力量-促进重吸收的力量 =(Cap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1)生成部位:Cap (2)生成动力:EFP (3)计算:见图。,Arterial end=(30+15)-(25+10)= +10 Venous end=(12+15)-(25+10)= - 8,可见:在动脉端,EFP为正值,组织液生成。 在静脉端,EFP是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 组织液生成量:V= EFPKf (Kf取决于Cap通透性和滤过面积),98%-99.5%,Arteriole,0.5%-2%,90%,Venule,Interstitial fluid,10%,Lymph,In normal state:,(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凡影响构成EFP四因素和Cap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因素均可影响组织液生成。例如 Cap压 有效滤过压(EFP) 滤过量 血浆胶渗压 有效滤过压(EFP) 滤过量 Cap通透性 滤过量 淋巴循环梗阻 组织液量 ,七、淋巴循环(The Lymphatic circulation) (一)淋巴的生成与回流:淋巴是血液回流的辅助系统。毛细淋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