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病毒护理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32799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呼吸道病毒护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道病毒护理学(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道感染病毒,呼吸道感染病毒,是指一大类侵犯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包括: 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 流感病毒 副粘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间质性肺炎病毒; 其它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和SARS。 可引起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致病性和免疫性婴儿湿疹,微生物学检查法,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禽流感病毒,主要内容,防治原则,

2、流行性感冒病毒,1918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流感大流行:美国(1918.2)欧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非洲、亚洲印度英国俄罗斯、亚洲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澳大利亚(1919.1);全世界人口(当时20亿)的40%被感染,死亡人数4000万,超过一战中死亡人数的总和(1000万)。 1947、1957、1968和1977年都发生过甲型流感的世界大流行: 均起源于亚洲;1957年以来的三次世界性大流行均起源于我国。,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有三种类型: 甲型(A):感染哺乳动物以及鸟类; 乙型(B):感染人和猪,较甲型病毒温和; 丙型(C):只感染人类,不引起严重

3、的疾病。 甲型流感病毒是造成人类流感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真正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 球形(80-120nm) 或丝状(4000nm); 甲型流感病毒(21400),核心: -RNA(总长13600bp,片段长890-2341bp) 甲、乙型分8个片段, 丙型分7个片段 RNA多聚酶(PA,PB1,PB2) 核衣壳:RNA与核蛋白(NP)组成核衣壳(RNP),呈螺旋对称 NP为可溶蛋白, 抗原性稳定, 具有型特异性。 NP抗体,无保护作用,用于诊断和病毒型的鉴定 由于病毒分节段复制,成熟时再重新装配于子代病毒体中,所以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配,抗原变异而导致新

4、病毒株的出现。,生物学性状,甲型流感病毒体结构图,PA,PB1,PB2:多聚酶 HA:血凝素 NP:核蛋白,衣壳成分 NA:神经氨酸酶 M1: 基质蛋白,与婴儿湿疹病毒包装、 出芽与形态有关 M2: 有离子通道功能,启动脱壳 NS1抑制细胞mRNA翻译 NS2功能不详,生物学性状,1-3 4 5 6 7 8,内层:基质蛋白M1,抗原性稳定,有型特异性 可保护核心,维持病毒形态,促进病毒装配。 外层: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M2嵌于包 膜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利于脱壳。 刺突: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两者数量之比约为51;是划分亚型的依据,抗原性极易变异。,包

5、膜:双层结构 + 两种刺突,流感病毒(H刺突和N刺突),血凝素 (Hemagglutinin,HA),占病毒蛋白25%,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呈柱状,由 3 条糖蛋白链以非共价键形式连接成三聚体。 HA主要功能:凝集人和动物红细胞(血凝);吸附宿主细胞,感染第一步;具有抗原性,产生保护性抗体,中和病毒。能抑制血凝现象,称为血凝抑制抗体。,流感病毒血凝素空间结构图,每个亚单位由一条重链(HA1)和一条轻链(HA2)经精氨酸和二硫键连接而成 HA裂解精氨酸,活化为由二硫键连接的HA1和HA2后才具有感染力 HA1可与上皮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结合;HA2疏水端具有膜融合性,可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

6、膜融合,释放核衣壳。,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为糖蛋白,占病毒蛋白5%,呈蘑菇状,由4个立体亚单位组成四聚体,具有酶活性,抗原性易发生变异。 NA亚单位头部含有酶活性中心和抗原位点。 NA主要功能:参与病毒释放: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N-乙酰神经氨酸; 促进病毒扩散;具有抗原性,其抗体能抑制酶水解,不能中和病毒。 http:/,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空间结构图,分型、命名与变异,根据NP和M1蛋白抗原性不同,将其分为甲(A)、乙 (B)、丙(C)三型;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将甲型分为16个HA亚型(H1H16)和9个NA亚型(N1N9)。人间流行只有H1、H2、H

7、3和N1、N2。乙和丙型未发现亚型。 1980年WHO命名法: 型别/宿主/分离地点/病毒株/分离年代(HA与NA亚型号)如:A/HongKong/1/68(H3N2),变 异,流感病毒HA和NA易发生变异,HA变异更快 抗原变异形式: 抗原漂移 抗原转变,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即亚型内变异; 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 抗原漂移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属量变,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抗原转变 (antigenic shift),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 当宿主细胞被两种不

8、同的流感病毒感染时,病毒基因组8个RNA片段发生基因重组,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子代病毒。 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点突变: 幅度小,量变 抗原漂移 小流行 基因重组: 幅度大,质变 抗原转变 大流行 每25年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由于人群完全没有免疫力,新亚型可引起世界大流行,随后该亚型进入抗原漂移阶段,直到出现新亚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情况,1977年H1N1感染者均为30岁以下青年人,表明过去感染有保护力;H1N1、H3N2同时流行。 1998年甲3亚型(A3,H3N2)国际代表株变异(武汉株悉尼株),造成该株在亚洲部分地区和次年在西欧等地的暴发流行。 http

9、:/, 所有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均来源于禽类 (鸭);是流感病毒的天然储存库。 猪对人、哺乳动物和禽类流感病毒均敏 感,各亚型病毒可在猪中进行基因重组。,种系变异学说,培养特性:在鸡胚和培养细胞(无明显CPE)中增殖。 血凝: 4 流感V.HARBC.HA受体(粘蛋白)RBC凝集; 37,NA(水解粘蛋白受体)流感V,RBC解离 可作为病毒生长的指标 血凝抑制: HA抗HARBC不凝集 用于血清学诊断 抵抗力: 较弱; 对热、干燥、日光和脂溶剂敏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为患者、隐性感染者或动物; 经飞沫传播;潜伏期为1-4天,流行季节为冬季。 流感V(HA)柱状纤毛上皮细胞粘蛋白

10、受体结合NA介导进入细胞,核内复制出芽释放; 流感V(NA)水解粘蛋白受体末端N-乙酰神经氨酸,利于病毒扩散; 流感V仅在局部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 传染性强,重者可致病毒性肺炎。 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见于细菌性感染等并发症)。,免 疫 性,产生针对HA、NA、NP和M1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 CD4+和CD8+T细胞为主(亚型交叉免疫) 抗HA中和抗体(IgG、IgM):几个月-几年; S-IgA:抵抗再感染,几个月。,微生物学检查法,用于鉴别诊断和分型,监测新变异株的出 现、预测流行趋势和提出疫苗预防建议。 1.病毒分离与鉴定: 咽拭子/咽漱液鸡胚培养 2.血清学诊断: 双份血清, 血

11、凝抑制试验 3.免疫学检查: 免疫荧光、酶免疫测定抗原 4.核酸检查:核酸杂交、PCR或测序,流感病毒鸡胚接种,羊膜,尿囊,防治原则,疫情监测:世界各地建有流感监测站 在中国,每年秋末至第二年的初春,都会有将近1/10的人遭受到流感病毒的因扰,50万以上的人会因感染流感病毒而去医院就诊,其中约1/3的人需要住院治疗。 1988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公布的流感疫苗病毒株多来自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流感监测的前哨!,疫苗接种:三价灭活疫苗(甲型2个亚型和1个乙型); 病毒颗粒亚单位和表面抗原(HA和NA)疫苗 药物治疗:瑞士豪夫迈罗氏开发的奥斯他韦(达 菲),抑制神经氨酸酶。能有效治

12、疗和预防甲型和乙型流感,对成人和儿童均有效。 公共场所消毒:每100m3空间2-4ml乳酸+10倍水混匀,加热熏蒸,能灭活空气中的流感病毒。,防治原则,禽流感,禽流感(AvianInfluenza AI)是指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 根据国际兽疫局(OIE) 制定的标准,分为不发病、轻型和高致病性三种。高致病性AIV被OIE列为I类烈性传染病,我国为一类动物疫病。,病毒变异,病毒复制是通过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完成的,该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所以流感病毒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高 病毒基因组呈节段分布,

13、且每段5和3均具有相同的核苷酸序列,从而导致流感病毒容易发生重排的重要原因。,病毒在不同物种间变异,人类驯养猪、鸡等动物的过程中,由于人畜接触频繁,来自不同宿主的病毒也易发生基因置换,获得对人的致病性以及在人群中传播的能力。,猪作为中间宿主,禽流感病毒传到人的原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HA切割位点上游含多个碱性氨基酸,增强了病毒对组织的广泛嗜性。 决定宿主范围的重要因子PB2发生基因突变,由禽的Glu627变为人的Lys627 HPAI引起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种类和数量的提高,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病毒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敏感,常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过氧乙

14、酸等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对热敏感,56 30、100 2可使病毒丧失活性 对紫外线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h,可灭活病毒 pH3.0或 pH10.0时即失感染力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4可保存数周,耐冷冻 在干燥尘埃中可存活2周 存在于口腔和粪便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性1年以上 分离禽流感病毒应在P3实验室进行,传染源,病禽和表面健康带病毒禽: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 不排除其他禽类或猪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病人:家庭成员同时患病的几率较大,传播途径,呼吸道(为主):鸡舍、猪圈等处的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在空气中传播 直接接触:通过皮肤接

15、触,粪便、羽毛、分泌物中的病毒进入人体 消化道:进食未加热的病禽或带毒禽肉、蛋或病毒污染的食物,远距离传播:鞋、车辆、候鸟,候鸟迁徙路线图,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病后可获得同型与同株的免疫力。 禽流感血清亚型多,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流行特征,突然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全年均可发生,多爆发于冬、春季节,来源常不明。 禽感染在先,人感染在后,临床表现,病鸡死亡之前常表现出无毛处皮肤呈青紫色、极度消瘦、下痢、身体蜷缩、

16、共济失调、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中毒症状。,临床表现,病鸡腿部肌肉出血, 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首次暴发,1879年,意大利大量鸡群死亡 1955年,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更名为禽流感,最严重的暴发,1997年3月,香港 病原为H5N1型禽流感病毒,首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病例,1997年5月9日,香港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A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H5N1 至当年底,香港共发生18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6例。,波及最广的暴发,2003年3月1日,荷兰6个农场中发现了禽流感H7N7 ;3月3日,13个农场;几周内,共有约900个农场内的,1800多万只病鸡被宰杀 80人感染,其中57岁的荷兰兽医感染死亡,WHO统计,2003-2008年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已造成385人感染,243人死亡,平均死亡率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