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及血流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24840 上传时间:2019-07-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光及血流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发光及血流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发光及血流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发光及血流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发光及血流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光及血流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光及血流变(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非放射性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一项免疫测定技术,继酶免疫分析技术、放射免疫技术、荧光免疫技术之后发展的一项新兴测定技术。 由于这种测定具备很高的特异性和很小的干扰,因此,如同放射免疫分析(RIA)、荧光免疫测定(FIA)等样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化发光本身的信号特异性形成了目前所说的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工作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从而对人体进行免疫分析的医学检验仪器。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是用待测样本与固相包被在白色不透明微孔板中的抗体结合,再与参与化学反应的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的酶发生免疫反应后,

2、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分解底物发光,由光量子检测系统接受,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加以放大,再把它们传送至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待测物的浓度。,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反应原理:待测样本与固相包被在白色不透明微孔板中的抗体结合,再与HRP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鲁米诺、H2O2、供氢体(DH2)、化学发光增强剂 底物:1.常用的发光剂为鲁米诺(或其衍生物) 2.参与催化反应的H2O2和DH2 化学发光增强剂:用于增强发光和延长发光时间,从而提高灵敏度 *鲁米诺和H2O

3、2在无HRP催化时也能缓慢自行发光,故配置成两瓶底物试剂,碱性磷酸酶(ALP) 反应原理:待测样本与固相包被在白色不透明微孔板中的抗体结合,再与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的ALP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金刚烷(AMPPD)、化学发光增强剂,在ALP的作用下AMPPD的磷酸脂基水解得到一个稳定的中间体AMPD,AMPD经分子内电子转移裂解为一分子金刚烷酮和一分子处于激发态的间氧苯甲酸甲酯阴离子,当其回到基态时则产生470nm的光,可持续几十分钟。 底物:常用的发光剂为金刚烷(AMPPD),血液流变学 血流变仪的工作原理: 采用锥/板式测量方式,通过一个低

4、惯性的转矩马达对被测试液体施加一个受控应力,驱动轴由一个低阻力磁浮轴承保持在中心位置,它将施加的应力传递到被测液体上,其测试头为锥板式。其测试原理是依据牛顿粘性定理。,7/25/2019,1920年提出流变的概念:物体产生流动与变形 1948年提出生物流变学(Biorheology):生命现象中的流变学,即血液、淋巴液其他体液、玻璃体,软组织如血管、肌肉、晶体、甚至骨骼,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 到1951年提出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流变学,一、发展史,血液流变学,7/25/2019,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1.宏观流变学(

5、Macrohemorheology) 2.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 3.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e hemorheology),研究全血在各种切变率下的表观粘度及血浆粘度。,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及其分子 基础,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研究全血在各种切变率下的表观粘度及血浆粘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7/25/2019,三、血液的流变学特性,层流(laminar flow)或滞流(viscous flow): 当流体在管中流动时,若其质点始终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运动,质点之间没有迁移,

6、互不混合,整个管的流体就如一层一层的同心圆筒在平行地流动。,血液在血管中是分层流动的,故越靠近中央流速越快,反之越慢. 血液中的血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表现出明显的趋轴性,血细胞处于血管的中央,其周围是血浆层,称为轴流 人体内血液的流动大都属于层流,在血液流动很快或血管很粗的部位(如在主脉中)容易产生湍流。,7/25/2019,四、血液的流变学基础概念,1.内摩檫力(internal friction):相邻快慢两层之间驱使整体血液流动产生的摩檫力。f=(V / X )S 2.切应力(shear stress):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粘滞力,驱动各层向切线方向形变的力。=f/S 3.切变率(she

7、ar rate):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的流速之差。g=V /X 单位(秒-1 ,s-1),没有颗粒混合的单一性流体在管腔内呈层状流动,其截面上的流速分布呈抛物线。,4.粘度():衡量液体在外力作用下以层流形式流动时,流体内不同的薄层以不同的速度移动的内摩擦力或分子间的内聚力阻碍分子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阻力的度量。为切应力()与切变率(g)之比。单位:毫帕斯卡秒(mPaS) 5.比粘度:比粘度指某液体的粘度与标准参照液的粘度的比值,常与水或生理盐水(NS)作比较。比粘度值与粘度成正比,液体的粘度愈大通过毛细血管所需的时间愈长,其比粘度也愈高,所以 比粘度可以反映粘度的大小。 6.非牛顿液体和牛

8、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的粘度是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而血浆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的粘度与切变率无关。,7血液的相对粘度(r): 全血粘度(b)/ 血浆粘度(p) 8表观粘度(a):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一定切变率下的粘度称为这种液体的表观粘度。 9还原粘度(re):用HCT校正后的表观粘度,HCT越高,全血的表现粘度度越大, 用全血粘度 (b)/HCT,以消除HCT对粘度的影响。 10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总是一个常数,即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的高低与其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含量有关。其中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1

9、1 卡松粘度(c):是足够高切变率下(红细胞变形到极限)血液粘度趋向的极限值。=c+cg :为切应力 c:为卡森屈服切应力 c:为卡松粘度 g:为切变率 12 屈服切应力(c):屈服切应力是低切变率下,纤维蛋白原的桥联作用使红细胞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而致。故与Hct和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大小影响微循环中的血液流动性,反映了微循环中的血液淤积状况;也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流动中的红细胞的取向和相互作用,五、血液的流变学参数,1.全血粘度:(也称全血表观粘度)即一定切变率下的粘度,切变率低时全血粘度高,随切变率的逐渐升高粘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稳的数值。低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能力,若红细胞相互聚集

10、,则血液黏度升高;高切变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若变形能力低,则血液黏度高 牛顿粘滞定律:全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的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全血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来说红细胞压积高的,全血粘度高。,正常: 低切:男17.6324.47mPas;女13.7920.13mPas 高切:男3.535.05mPas;女3.364.62mPas。 增高:提示血细胞压积或血浆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如脑血管病、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链状血红蛋白症、白血病等。 减低:贫血,病理性出血 *出现全血粘度较大幅降低时,

11、一般都是仪器或抽血错误所致,要看红细胞压积是不是有降低,如有是结果可靠性较大。多种疾病仅在低切变率时全血黏度升高,这与低切变引起血流缓慢、红细胞易于聚集有关。,2.全血比粘度 正常:低切 男:7.510.0 ,女:5.88.1 高切 男:5.66.7 ,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3.全血还原粘度: 指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压积之比,即单位红细胞压积时的全血粘度值。 意义同全血粘度,受红细胞压积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来说红细胞压积高的,全血还原粘度高。 正常:男;高切3.749.48;低切31.94 58.02 女;高切3.699.

12、60;低切26.8753.91 增高:见于脑血管病、红细胞增多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链状血红蛋白症、白血病等。,4.全血还原比粘度: 当血细胞压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压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压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比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压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增比黏度(specific viscosity,sp):表示溶液粘度r较溶剂粘度0增加的倍数 正常:低切 男:1420 女:1221 高切 男:1013 女:913,*全血高、中、低切值的判断: (1)高、

13、中、低切都升高,且幅度较大 :危险程度依次为高纤维蛋白原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Hct。这是高危人群、一般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但是如果其它指标正常,或增加不明显,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要复查。 (2)低切高、高切不高:这一类多为缗钱样红细胞聚集引起,可能是红细胞电荷减少,也可能是温度过低红细胞易聚集,引起粘度升高。而这种聚集因为高切变速度的稀释效应而减少,所以高切不高。由于末梢微循环是在低切变速度下进行的,所以对于末梢微循环不好的病人,如老年人、高危人群也有很大的危险性,(3)高、中、低切都略有升高:如果其他指标正常,只有Hct升高一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到高原);有时Hct可能很高,而

14、粘度上升并不高,这主要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调节血粘度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高粘血症代偿期。 但若其他正常,而血浆粘度高,也可引起全血粘度高, 这类病人有可能处于高凝前期,有很强的预报作用。,5.血浆粘度:反映体内生物大分子(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血脂)对血细胞粘度的影响。 正常:男:1.261.66 增高:主要见于巨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脑血栓 降低:对全血粘度有影响,但不大。,6.血浆比粘度 实际测定时采用血浆和已知粘度的净水互相比较的方法,二者通过毛细血管的所用时间之比即粘度之比,即血浆的比粘度。 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 由于血浆粘度升高,最大的可能是纤

15、维蛋白原等链状蛋白升高,这类病人可因为链状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比较危险。由血糖、血脂高引起的血浆粘度一般只是略有升高,7.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 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后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反映血细胞的聚集性。 正常:男:015mm/h ;女:020mm/h 血沉增快,若血沉方程K值正常,则不是因为红细胞聚集增强,而是因为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导致血沉增快(如贫血或血液被稀释时,红细胞压积低)。通过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 血沉增快,若血沉方程K值高,则是因为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血沉增快。 K正常

16、;0 80.48 ESR=K-(1-H+lnH)K=ESR/-(1-H+1nH) ESR:红细胞沉降率; H:红细胞压积; 1n:自然对数 (1n=log10(),1nH:以e为底的H的对数),8.红细胞压积(HCT): 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之比。反映血液中血细胞与血浆间的比例,反映血液浓稠性。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改变而改变。 正常:男:0.400.50;女:0.350.45 增高:血液粘稠,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80%左右。 减少:全血粘度也相应下降,继发性红细胞,各种贫血、血液稀释或失血,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的不一定成比例降低,故可以根据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