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580368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昭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半期测试语 文 试 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哪怕是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之时,朗读者、见字如面以其真诚与直达心灵的表达方式从满屏娱乐竞技类综艺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一股清流。在中国的电视市场上,情感类节目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宠儿。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朗读者类节目的出现,在受众群中激起阵阵涟漪,并不为奇。朗读者更像是用朗读串连着的人物访谈

2、。在每期的节目之中,有大量的访谈时间,真正用于朗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并不多,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朗读者的成功被外界解读成“出乎意料”,因为其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将值得关注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但在此前与泛娱乐节目的同台竞争中,人文类节目很少能够冲出重围、浮出水面。在人文类节目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之下,朗读者的存在,成为沧海遗珠般的稀缺资源。人文类节目的式微,并非简单地没有流量“鲜肉小花”加持,也并非是因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在面对碾压式的情感综艺时,人文节目并不追求娱乐,更不持“道德中

3、立”的态度反之,它时时在追求一种对理想人格的阐发和尊严价值的关切。如今的大众媒体,不追求娱乐意味着不回避严肃的问题,甚至是不盲目依从娱乐工业的逻辑,这就意味着,这种异质性的力量可能会被文化工业排斥,甚或甩出局外。但,这恰恰就是朗读者的成功让人欣喜和意外之处。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有了“道德偏向”的姿态,就需有明确的价值观为铮铮铁骨,也需超越金钱利益的顾虑,因为作为价值提供者的节目制作者,就难以用“信息提供者”的身份去隐匿自己的价值偏向而任由自己觉得错误的价值广泛传播,于是节目的内容、形态、表达与受众用户的数量都会受到限制。反现一些情感类节目,赤裸裸的拜金、带有偏见的表达甚至歧视都可以堂而皇之地

4、被当作多元言论而包容,甚至为了话题热议而刻意制造“奇葩”与冲突效果吸引关注,以获取收视率。在我们看到媒体“收视口碑双赢”的一致评价时,我们不要忘记了对朗读者这类人文类文化产品意义的思考。朗读者的董卿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她重新定义了“朗读”,认为“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这种朗读“可以传情达意”,“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其实你想想,朗读也就是说话,我甚至觉得它的群众基础更大,因为会说话的人比会唱歌的人还要多。”在此刻,我们为一股清流的诞生而欢呼,甚至有评论寄希望于朗读者可以改变娱乐综艺的霸屏现状,平复一下当下综艺界的聒噪浮

5、华。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清楚地知道:历史都是人来创造的。(改编自是否能为文化产品的公共性提供一种可能?)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朗读者是一个提供明确“道德偏向”价值的文化产品。B. 朗读者是一个朗读时间不多、不追求娱乐性的人文类节目。C. 朗读者是一个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的情感类节目。D. 朗读者是一个让人欣喜和意外的“收视口碑双赢”的文化节目。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综艺界表情包式表演和PS型剪辑,只要搭配上当红IP和“鲜肉小花”,就能引发收视高潮与商业成功,这是一种

6、典型的聒噪浮华。B. 人文类节目式微的原因,一是缺乏流量“鲜肉小花”的加持,二是情感调动不够充分,更关键的是坚持与碾压式情感综艺节目不同的价值观。C. 朗读者用朗读串联起人物访谈,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来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D.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与倾诉,通过光影音的作用打动受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从这一点来说,朗读者受到欢迎并不为奇。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当下,对于大众媒体来说,一旦被视为不依从娱乐工业逻辑的异质性力量,就会受到文化工业的限制,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B. 朗读者毫不讳言自己的人文特质,从满屏娱乐竞技

7、类综艺中脱颖而出,体现了对理想人格之阐发和尊严价值之关切的真实需求。C. 从“朗读可以传情达意”这句话可以看出,董卿认为朗读是一种情感交流手段,朗读者的产生和传播可能带动更多人进行这种交流。D. 作者提出“文化产品的产生与传播能否从朗读者开始,缓慢地以另一种逻辑运转”这个问题,反映了一种现实需要,表达了一种期盼。【答案】1. C 2.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关于朗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C项

8、,“旨在表现公众人物影响力”曲解原意,原文第二段“而正是通过对多位有名气、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访谈,讲述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的坚守与最朴素的情感”,由此可知朗读者主旨不是表现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概述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B项,“情感调动不够充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明确指出“并非是应为对情感调动得不够充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9、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最终导致在收视率竞争中的失败”在原文中没有充分的依据。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

10、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

11、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猫季羡林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

12、,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

13、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茫皆不见。”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

14、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

15、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鉴赏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B. 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C. 作者以爱猫、养猫、学猫、写猫为逻辑顺序组织全文,从中可见作者那高尚博爱的心、善良极致的心、豁达恬淡的心。D. 从本文中可得出以下启示: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多种生命共存的地球家园,是需要博爱的信念来支撑的。5. 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6. 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处。【答案】4. A 5. 虎皮斑纹,不黑不黄,不美观,很普通,很平常;眼睛炯炯有神,虎虎有虎气;善解人意,体念主人,不想主人为自己难过而离家。 6. 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