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580337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浦东新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 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

2、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 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

3、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 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1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1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 1.(2分)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漏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

4、其根本原因 2.(2分)“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一句中“这些”是指 3“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 请 出来”一句用了 修辞手法, (2分)4.下列不属于“巨大代价”所指的一项内容是( )(3分)A已经对地下饮水造成严重污染。B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C.为解决水污染二耗费大量人力和资金。D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 5.联系全文,说说“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含义(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2分)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着大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 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

5、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 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

6、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

7、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

8、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

9、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

10、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6.文中第一段中说,诗经“离我们那么近”,又

11、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它们的含义分别是:(2分)“离我们那么近” “与我们保持着距离” 7.第二段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依据是:(3分) (1) (2) (3) 8.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 (2分)9. 完成下列填空:(2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 )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诗经由风、( )、颂三部分组成。10.作者结尾说:“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请你再从诗经中找一篇诗歌,任选角度,具体分析它的美(3分)(三)默写填空。(5分)11. (1) ,七叶珥

12、汉貂。(左思咏史)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 ,白露未已。蒹葭 (4)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大音希声, 。老子(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6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注 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之一。12.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1分)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是( )(2分)A一、二句写皎洁的月色透过轻薄的罗帐,照着主人公,勾起了他的无尽乡愁。B“揽衣起徘徊”一句用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主人公失眠的时间之长,忧愁之深。C五、六句表明主人公即使在欢乐的旅途中仍然时时思念家乡,时时依恋家乡。D结尾两句主人公由“出户”又“入户”,内心的愁情无法排遣,以至泪下沾衣。 14.本诗塑造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