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580327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鸡西市2019-2020学年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试题总分:120分 答题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着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

2、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这种文明培育的环境审美观念只能建立在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景观上,而不再是兼具田园风味的自然山水景观。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

3、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

4、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司生态之职。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人的,而是为动植物自身的。在生态文明审美观中,生态平衡

5、成为自然环境审美的核心。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忽视了生态平衡,一味地从人的立场和利益的角度来欣赏和评价自然环境美。一些具有破坏生态平衡性质的自然美由于其感性形式能愉悦人类而得到人们的正面评价;而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来看,不论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多么悦耳悦目,都不能给予其正面的评价。生态文明审美观特别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荒野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荒野是生命之根。不仅人的肉体是荒野锻造出的产物,人的精神也是从荒野中得以诞生的。以巫术为突出特点的原始思维,还有以神灵崇拜为灵魂的情感与理念,均来自人们对荒野的感受。其次,荒野是维系地球上自然生态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地球上尚

6、有不少的荒野存在,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还能运转。试想,如果喜马拉雅山不再是荒野,而是成为类似黄山那样的旅游胜地了,那么整个地球上的生态会遭到如何巨大的破坏!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因此,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开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的环境审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它常常被别的论述所代替,较少被人们谈及。B.渔猎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

7、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环境审美意识也在此时萌生。C.农业文明时代,家族环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为一体,家庭成员兼任生活和生产角色,其环境审美意识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D.人类的环境审美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基于工业文明日益显现的弊端,人类有了找寻、建立新的环境审美观的强烈诉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今人同自然的关系为双向生成,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同时需积极参与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B.文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所以生态与文明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无法统一。C.黑格尔认为动植物的生命美与不美,只取决于能否在其中见出人

8、的生命意味,这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的。D.生态文明审美观秉持的生态公正原则,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与诸物种的生命价值及地位的一种重新审视和反思。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的标牌变为“请让鲜花开放”,其实是对鲜花自有其开放权利的承认,人应该尊重这种权利。B.重视荒野保护,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C.自然景观的外在形式给人带来的愉悦审美感受固然重要,但只要它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就不能给予正面的评价。D.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单是审美欣赏的问题,更关乎人类的生

9、存。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

10、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

11、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节选自陈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

12、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

13、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

14、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别王百谷 袁宏道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锦帆泾绕郎官舍,冠子桥通处士家。好事每供挥林下塵,清斋长谷前茶。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注】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塵: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塵清

15、谈。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E“浣纱”本义是洗衣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9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古诗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荆轲刺秦王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_,_。(2)泊秦淮中,表现诗人担心国家安危,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_,_。”(4)沁园春长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三、语言文字应用(23分)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