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孙** 文档编号:93580319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耿元骊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又称里君、里

2、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 “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

3、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

4、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

5、、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不符合原文表述一项是( )(3分)A、乡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然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向“村”而不是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

6、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最后到村,都称为“符”。B、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里正主导,其四项职责是“调查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D、乡村文化习俗活动、调解纠纷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但并不是最基本的模式。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B、赋税征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重要渠道,是乡村权力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C、里正、村正成为上下沟通的关键点,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他们是乡村权力网的重要节点。D、里正、村正

7、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正是他们的传达协调,乡村权力网络得以运转。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

8、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

9、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列传十四有删改)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不豫:不高兴B、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 闇夕:昏暗的黄昏C、侯景之乱,寓在京都。 寓:寄居 D、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 顿:驻扎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B、“部伍”

10、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D、子高作战勇猛,屡

11、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唐贾至】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注释】贾至因忠而遭贬,君门路断,谪守巴陵。此时,作者与李白相遇,日酣杯酒。一个深秋的晚上,贾至与李白、裴九驾轻舟同游巴陵胜景洞庭湖,作

12、此诗。湘娥:即娥皇、女英,是帝舜的两个妃子。传说帝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湘水而死。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回答。(5分)9、作者说“乘兴轻舟无远近,白云明月吊湘娥。”既是“乘兴”,却为何又“吊湘娥”,如何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现代人常用来比喻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此事古难全”一句

13、,此句中的“此事”指的是: , 。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没长眼和三只眼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武林中论起剑术,孙家“蜒龙十八招”曾让许多高手心惊胆战。这十八招出手剑如游龙,退防进击,招招藏着杀机,让人防不胜防。可惜孙家丁口不旺,传到孙七,氏族里已无人为继。为此,孙七常常郁郁不乐。 却说孙七有位好友,名叫陈三甫,是个读书人。性情豪爽,和孙七脾气十分相投。有一年三甫不知怎么得罪了省城一个豪绅,被害得家破人亡。只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小名亮儿,总算逃脱剩了一条性命。 孙七是个重义气的人,帮着料理了老友后事之后,就认了亮儿为干儿,领到自己家里,

14、让他一面读书一面练功习武。时光倏忽,没几年亮儿就出落成一个端正的小伙子了,孙七看着心里暗暗思忖,自己没儿子,眼看孙家剑“蜒龙十八招”到自己这一代就要失传,现在既已螟蛉了亮儿,又是看他长大的,清楚他的品性,何不就此传了他,了却了自己一份挂心?一时想定,第二天起就开始把“蜒龙十八招”逐招传给亮儿。 却说亮儿无时不记住自家的血海深仇,现在义父把这蜒龙十八招教了自己,十分吃苦,不分日夜习学这“蜒龙十八招”,又用草把扎成仇家豪绅的形象,每一进招招招都对准了草把上的要害去处,蜒龙十八招毕竟只有十八句招数,没出一年亮儿已经出手无不能击中要害,这天就向孙七道出要报仇的心思,说着说着声泪俱下。孙七没说不行却也没

15、说可以。 亮儿报仇心切,第二天就向孙七道别,背起剑囊准备出门。屋外微雨,孙七撑了伞默默送他出来。爷俩出了城外,过三里高桥,前面便是去省城的一条官道,这时孙七却突然说:“亮儿,你身上藏了血海深仇,这报仇的事我不好挡你。不过我家这套蜒龙剑虽看来只十八招,我学时二年才熟架式,又五年才领悟每句招数的要旨,再每天练习,三年过后才觉得心应手,敢和同行较量。你习此剑才只一年,纵然自觉熟练,但现在去和仇家争斗,是性命相搏的事,山外青山天外有天,如果有个闪失,我岂能对得住你父亲?这样罢,现在我手无寸刃,只要你能赢我,你就一径前去。好,来招!” 亮儿把义父看看,也不言语,倏然抽出腰间的宝剑来,对着孙七就是一句“亢龙摇首”,他知道师父本领,这一出手是用了十分十的本事的,凶猛异常,以为义父一定猝不及防,而且手里撑着布伞,如何赢得自己?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孙七身子一缩,手中布伞猛已收拢挡来,但只听见 “嚓”的一声,一把伞已经被削剩成光光一根伞柄,亮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