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566653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血化瘀药,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定义、功效、适应范围、注意事项、配伍应用等。 2、掌握重点药物的功效、应用及相同药物的异同点。 3、明确活血化瘀、破瘀、祛瘀生新、引火(血)下行等概念。 4、熟悉一般药物的功效特点。 5、了解郁金、姜黄、莪术的来源;牛膝的品种。,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 一定义: 凡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 和血和利血脉,作用较缓。 活血作用较强,使瘀血流动消散,不再瘀滞。 破血作用猛烈,攻逐停止于体内的瘀血(又称破瘀) 二功效: 性味:多辛苦

2、温,辛能行散,苦能疏泄,性温通行 归经:肝、心经,入血分。 善走散通行活血、化瘀、止痛、调经、疗伤、消肿等作用。,三适应范围:瘀血证 包括内、妇、外、伤各科。 瘀血特征: 1疼痛(疼痛固定不移,呈刺痛) 由于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常有胸、腹、头诸痛,如小腹瘀痛(月经痛、盆腔炎瘀血痛);真心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跌打损伤和内脏出血后瘀血内停之疼痛。 2肿块(身体内外发现肿块或外伤引起的血肿) 3内出血(在出血时夹有紫黯色血块) 4瘀斑(皮肤黏膜或舌质出现瘀点瘀斑) 5脉涩或有发热(低热、午后加重),瘀血阻滞可见: 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妇科 胸痛、胁痛、癥瘕积聚、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3、、风湿痹痛日久内科 跌打损伤、骨折、痈肿疮疡外科、伤科 癥瘕积聚腹中肿物,坚硬不依。有征可查的称“癥”;肿物时聚时散,看之有形,触之无物,似真似假称“瘕” 痈肿疮疡包括:脓肿、溃疡、炎症性和化脓性病变。如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肠痈(急性阑尾炎) 中医认为,这些病变的发生与气血凝滞有关,应选用活血药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血瘀”的病理学实质大概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血液循环障碍,包括出血、郁血、血栓的形成,局部缺血、水肿;二是局部组织增生或变性。 活血药的作用: (1)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川芎) (2)抗凝血,防止血栓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丹参、川芎) (3)镇痛(元胡) (4)抗菌消炎

4、,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炎症病灶的消退和吸收。(丹参) (5)抗肿瘤或使增生病变软化吸收(莪术) (6)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促使组织的修复,创伤、骨折的愈合。(自然铜、骨碎补) (7)促进或抑制子宫收缩,从而达到调经的目的(益母草、川芎)。,四配伍: 应用本类药物,除根据各类药物的不同特点加以选择应用,尚需配伍为用。 寒凝血瘀温里散寒药。(桂枝、肉桂) 瘀热互结配清热凉血药。(生地、丹皮) 风湿痹痛,经脉不通配祛风湿药。(独活、羌活) 癥瘕积聚者配软坚散结药。(海藻、鳖甲) 久瘀体虚或因虚而瘀配补益药。 由于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而行气有助于行血,故

5、运用活血祛瘀药时常与理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祛瘀之效。 根据“久病多瘀”的原则,对一些久病不愈、慢性病、疑难病,均可按瘀血来治疗,运用活血药,往往可取得满意效果。,根据“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的原则,在治疗一些风邪所致的疾病中,如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均可配伍活血药。(川芎、当归、丹皮、赤芍) 五、分类: 按其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不同,分为: 1、活血止痛药 2、活血调经药 3、活血疗伤药 4、活血消徵药 六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凡妇女月经过多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忌用。孕妇慎用或忌用。,第一节活血止痛药 性能特点: 性味:多具辛味,辛散善行 归经:心肝脾,既入血分,又入气分 功效:

6、活血行气止痛 适应证:气血瘀滞所致各种痛证。 如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跌打损伤瘀痛等。 本节重点药物:川芎、延胡索、郁金,川芎,药材川芎,川芎,川芎Chuanxiong神农本草经 要点:为妇科常用药,血中之气药,具有通达气血之功。 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川芎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 采集与炮制:夏季采挖。晒后炕干。用时润透切片,生用或酒炒、麸炒用。 性昧:辛,温。(香) 归经:肝、胆、心包。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分析;川芎辛温气香,能升能散,能通能行 辛香行散 祛风、行气、活血- 风祛气行血活,经脉通畅,疼痛自止 温通血脉,临床应用: 1血瘀气滞诸证。

7、本品为“血中气药”,能“下调经水,中开郁结”。用治多种血瘀气滞证,尤善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及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1)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配当归、熟地、白芍(四物汤) 血瘀经闭、痛经常与赤芍、桃仁等配伍(血府逐瘀汤) 瘀痛较甚加香附、元胡、红花 寒凝血滞与桂心、当归等配伍,以温通血脉(如温经汤) 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常与当归、桃仁等配伍(如生化汤),(2)内科疾病 肝郁气滞胸胁疼痛常与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药配伍(柴胡疏肝散) 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可单用为末,以酒服之,或配伍丹参、桂枝、檀香等 中风偏瘫、肢体麻木与黄芪、地龙等同用,活血补气通络(如补阳还五汤) (3)外

8、科疾病 热毒壅结之肿痛配伍金银花、连翘、赤芍 疮疡痈肿,脓成难溃者与当归、皂角刺等配伍,以托毒透脓(透脓散) 跌扑损伤、瘀血肿痛与三七、乳香、没药等配伍,以活血消肿止痛。,2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性升散,善“上行头目”,能活血、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头痛必用川芎”之说。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均可配伍应用。 风寒头痛配白芷、细辛、防风、荆芥等祛风解表止痛药(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与菊花、石膏等配伍,以疏风清热(川芎散) 风湿头痛与羌活、藁本等配伍,以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胜湿汤) 血瘀头痛与柴胡、当归、桃仁、红花、等配伍,以活血通窍止痛,(血府逐瘀汤、通

9、窍活血汤) 血虚头痛与当归、熟地黄、芍药等补血药配伍。 风湿痹痛,配伍防风、羌活、独活等。,由于川芎治头痛效果好,故医生常喜欢使用。但应该提出,川芎终究属辛温芳香走窜之性,对于一些阴虚火旺,肝阳上亢(高血压)肝火偏旺(面红目赤、口苦、耳鸣)严重的血虚头痛,均不可应用川芎,因用后往往会发生眩晕。 前人认为川芎“为血虚头痛之圣药”“补血清头”之用。所以后世多谓川芎“能补血”。但川芎并非补血之品,如四物汤用川芎,目的在于通行气血,使补而能通之意。故应正确对待这个问题。,3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本品能“旁通络脉”,祛风活血止痛,常与独活、羌活等祛风湿通络药配伍,如蠲痹汤。 近年临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

10、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 附方: 1川芎10g苍术10g天麻10g,水煎服,治疗风湿头痛,偏头痛 2治缺血性脑病。用川芎嗪静脉滴注,可治疗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3治骨质增生,将川芎研末,山西老陈醋适量调成稠糊状,加入少许药用凡士林调匀,涂抹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15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之头痛忌用。多汗,月经过多者慎用,按语:川芎辛温气香,能升能散,能通能行,能上行头目,下走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湿、风热、血虚、血瘀头痛,皆可随证选用;又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尤善治与血海有关的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

11、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等。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川芎嗪等多种生物碱,阿魏酸等酚性物质,藁本内酯、川芎内酯等多种挥发油。尚含香草醛、甾醇类及维生素等。,药理作用 本品提取物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川芎嗪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干分布较多,对抗血栓形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显著预防作用。水煎剂对动物中枢神经有镇静、降压作用。可加强子宫收缩,甚至痉挛,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使之收缩停止。对小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阿魏酸可提高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对各种致病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有抗维生素E缺乏作用。 4临床报道 以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

12、,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缺血性中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川芎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患。,延胡索,药材延胡索,延胡索,延胡索Yanhusuo雷公炮炙论 要点:本品既善活血,又擅行气,为止痛之佳品,“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气滞血瘀诸痛”。 来源: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延胡索的干燥块茎。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 采集与炮制:夏初采挖,晒干。切厚片或捣碎,生用或醋炙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53g。醋制后可加强止痛之力。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入心、肝、脾经。功善活血、行气、止痛,

13、且止痛力显著,能治血瘀气滞诸痛,醋制后其力更捷,蓬莪术,温郁金,药材郁金,郁金,郁金Yujin药性论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 产地:郁金之块根称川郁金、温郁金(黑郁金)主产于浙江(温州) 姜黄之块根称广郁金(黄郁金),主产于四川 川郁金长于活血祛瘀 广郁金长于行气解郁 采集与炮制:冬季采挖,蒸或煮至透心。干燥。切片或打碎,生用或矾水炒用。 性味:辛、苦,寒。 归肝、心、胆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分析:,味辛行散 入肝经行气疏肝解郁 味苦疏泄 入心肝经活血祛瘀止痛 苦寒清热入心经凉血清心 味苦燥湿 入肝胆经祛肝胆经湿热-利胆退

14、黄 性寒清热 临床应用: 1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 本品能活血行气,开郁止痛。,治胸腹胁肋胀痛、刺痛,常与香附、延胡索、丹参等配伍,以活血行气止痛。也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郁金。 治妇人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属肝郁有热者,与柴胡、栀子等配伍,如宣郁通经汤。(郁金、柴胡、白芍、当归、丹皮、香附) 2热病神昏,癫痫等证。 本品能清心,解郁开窍。治湿温病,湿浊蒙闭心窍者(常见乙脑、流脑,病人神志不清或异常),与石菖蒲、竹沥、栀子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 治癫狂(精神分裂症的躁狂状态)、癫痫痰火蒙心者,与白矾配伍,即白金丸。现代多用白金丸加味(加石菖蒲、朱砂、胆南星、丹参),3肝胆湿

15、热证。 本品能清湿热而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尿赤口苦等证,常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以清热利湿退黄。 若治胆石症,则每配金钱草、枳壳、木香、大黄等,以利胆排石。 4、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等。 郁金10g大黄10g生地12g赤芍10g丹皮10g栀子10g怀牛膝18g生蒲黄10g,水煎服,治疗月经代偿,吐血衄血。 本品能顺气降火而凉血止血。常配牛膝、牡丹皮、栀子、生地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512g。研末服,2.5g。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十九畏)。,性能特点:本品行散降泄,性寒清热,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入血分能行血凉血;入气分可行气解郁。既具活血、凉血清

16、心之功,又有行气解郁、退黄之效。故可治血瘀气滞,肝郁化火之胸胁腹痛及吐衄、倒经之证,也可治热病神昏,湿热黄疸诸证。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茨烯、倍半萜烯、姜黄烯等。尚含姜黄素、去甲基姜黄素、淀粉、多糖、脂肪油、水芹烯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轻度的镇痛作用,能减轻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姜黄素对肝脏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减少尿中的尿胆元。郁金水浸液对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4临床报道 现代以川郁金粉(片)内服,治各种心律失常;以白金丸(白矾、郁金)口服,治高脂血症、癫痫;传染性肝炎、急性乳腺炎等,有较好疗效。,姜黄Jianghuang新修本草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黄的干燥根茎。 产地:主产于四川、福建等省。,药材姜黄,姜黄,药材乳香,药材制乳香,乳香,药材没药,药材制没药,没药,复齿鼯鼠,五灵脂,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散苦泄 归经:肝经血分 功效:活血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