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93562522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高级中学音乐鉴赏高级中学音乐全册说课稿精美整编汇总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高中音乐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

2、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

3、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然后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乐曲表现的是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接下来我将有请本班学习舞蹈的同学配合草原放牧的音乐,展示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然后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性格特征,让学生从社会、文化、历

4、史等多维度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和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下面有来了介绍柴可夫斯基:(书上第6页)接下来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书上第8页)之后再次聆听 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哪种音乐形式要素发挥艺术作用的”讨论最后总结四、拓展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五、总结 通过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5、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

6、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导入部分:首先播放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音频,配合西北风情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我将提问学生“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哪位同学能够用几个词,形容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特点”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之所以西北民歌的旋

7、律高亢、辽阔、悠长,这与西北人民长期在高原山川之上演唱有着很大的关系。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感受(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感觉”完整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下面我来介绍“花儿”。“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接下来在欣赏脚夫调之前,我将有请音乐课代表为大家朗诵脚夫调的歌词,由我来介绍“脚夫”这一职业。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脚夫调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去聆听歌曲。之后我来介绍“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最后再次聆听 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让同

8、学们分组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我来引导学生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四、拓展课后聆听歌曲黄土高坡。思考为何这首歌曾红遍海内外,家喻户晓,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五、总结 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脚夫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民歌牡丹汗以及讲授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

9、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欣赏几首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聆听这三首民歌,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

10、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导入部分:首先我将播放刀郎的敖包相会、韩红的天路、王洛宾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三首歌曲的片段,配合三个民族的风景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让他们对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一位代表为大家讲解。下面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完整聆听后。我将提问: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后,我来总结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长调的旋律

11、舒展悠长,节奏自如,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之后老师带你们欣赏一首由才旦卓玛老师演唱的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听后我将提问:同学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同学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我将介绍西藏民歌的特征: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囊玛曲调典雅,节奏舒展,与急速热烈的舞曲形成强烈的对比。下面来请同学们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红、青藏高原等。接下来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该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回

12、答,我来总结: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 最后再次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我来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四、拓展聆听歌曲嘎达梅林,判断它是属于长调还是短调。五、总结 通过欣赏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

13、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

14、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导语部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让我们首先来了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我会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2.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

15、然后我来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下面我将请一位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 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接下来完整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之后我将对学生提问:这首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最后再次聆听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由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书上第31页)教师补充总结:(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阶:六声、七声为多。)四、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