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355637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 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救亡图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已具有国际法意识21876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由此可知,李鸿章目的在于A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B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C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D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31858年,在中国与英、美、法三国的税则谈判中,清廷代表桂良等人一方面指出“皇上驭天下之大柄,唯信与财

3、”,多次强调“利柄应该收回,税则不可轻免”;另一方面,桂良等人已经看到,西方列强有“夷商”和“夷酋”之分,因此应分别对待。这表明A传统观念影响政府内政外交B变局中的清朝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危机C中国传统外交体制逐渐转型D政府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4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清日修好条规,条规共十八条,其中第八条规定“两国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设理事官(即领事),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核办”。这表明A两国交往将遵循国际准则B两国对近代外交均缺乏了解C日本迈出侵略中国第一步D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有所提高51901年10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由西安回銮,“除省城趋炎附势之士绅紧

4、张周旋外,一般人民则毫无表示,彼此既休”。这一现象表明A清政府统治基础日益丧失B近代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清廷成为列强治华工具D屈辱条约引发朝野共愤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7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B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C民

5、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8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作者是曾任中国驻日参赞的黄遵宪。该书早在1887年即写成,但直到1895年才由广州民间书局羊城富文斋印行。此书出版后立即洛阳纸贵,风行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民间出版机构善于把握市场B民族危机推动传统思想松动C时代赋予民族资本主义良机D甲午战争沉重打击清廷统治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D民主观念缺乏

6、社会基础10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C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11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12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

7、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了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1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这说明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14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

8、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A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B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C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D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15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A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D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161906年,御史刘汝骥针对废除科举后的保举制度,上书建议对保举推荐人才进行严格限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

9、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这一现象反映了清王朝A废除科举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B延续戊戌变法的政策C中央集权体制面临地方的挑战D重视官员选拔的质量17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点反映出当时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18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

10、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外政治形势发生变化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1931年9月,中共中央决议,要求各苏区在10月中旬前选派代表,到中央苏区参加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苏区必须在十月革命节正式成立苏维埃全国临时政府”。据此可知,当时A中国革命已走上正确的道路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C中共中央坚持“苏俄式道路”D“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影响革命20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

11、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21自1930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B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C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D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22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

12、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23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A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B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C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4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

13、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

14、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三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国民革命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并回答从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 20世纪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