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5596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3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概论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起源 唐智松(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概论专题4: 唐智松 教授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 三、现代大教育,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起源的理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人的教育: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孟禄根据原始时期的教育情形(既无教材、又无固定形式的情况)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批判了“教育生物起源”论把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不分的庸俗教育观点,认为人的人类只有存在于人类,而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教育。,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人

2、的观点出发认为,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所以认为:教育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具体: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则是教育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所以认为:劳动及语言是人类教育产生的基础。,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根据杜威的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生长,而生长是生活中间展开、完成的。所以,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基于人类个体先生活、后生长的发展情况,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柳海民:在教育原理中P48:教育是起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 具体论点: 一方面,教育发生于人类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的需要; 另一方面,个体在进入社会生产之前需要一段适应生活、生产的 教育。,教育的交往起源论 =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初期的交往活动。 该理论论证认为:“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交往”具备教育原型的基本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2、原始社会的教育 古籍记载: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铝,教民耕作” 第一、教育形态的非形式化。 -基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教育与生活、生产融合-没有出现专门的、形式化的教育,教育具有原始性

4、。,第二、教育对象的平等性。 -基于社会没有阶级的出现与划分,所以教育对象也就没有等级(阶级/阶层)的区分,所以教育对象具有平等性。 第三、教育内容的综合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过程、宗教活动等密切联系,其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宗合性。,二、教育的发展 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 原始时期非形式化教育产生后, A 古代社会的形式化教育 B 现代社会的制度化教育,1、古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培养仕官、僧侣(“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教育功能:突出教育政治服务功能,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董仲舒:教育在“防奸养仕”)。 教育内容:

5、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视野比较封闭。,教育方法: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允许体罚。 教育制度:形成了古代经验式、人为性的教育制度与管理模式。 教育理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教育理论认识(特别是在个体品德养成、学习动力保持、社会规则训练等方面) 。,第二、古代教育思想家 此期作为教育文明的开始,出现一些在教育领域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 苏格拉低的“问答法”教育法; 柏拉图的社会分层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三育理论”; 昆体良的雄辩术教育思想。,孔子的德政与仁治教育思想; 墨子的科技与职业教育思想; 孟子的仁义道德教育思想; 荀子

6、的教师思想;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朱熹的“朱子读书六法”; 王安石的太学改革思想;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链接: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A调和社会与自我矛盾,培养人格依附性人才(奴才); B强调教师权威、师道尊严,存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C重视教育外在价值,坚持社会本位教育观; D重视教育结果、不重视教育过程,缺乏教育时效观念;,E教学形式主要是讲解、记忆,教学形式比较机械、单一; F强调统一教育要求,强调集体精神的认同与养成(东方群体主义); G重视世俗人文精神教育,坚持教育的世俗性(非宗教性)。 =思考:古代中国的这些教育传统在今天的影响是什么?,2、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近代教育的特征

7、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基于培养大工业产业工人的需要,世俗国家政权不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育的国家化日益凸显。 国家的教育政策: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政策,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教育的普及性得到实施。,教育内容的世俗化:为了培养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产业工人,近代教育非常重视有关现代职业技术、现实生活等世俗内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教育立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从传统人治逐步转变到法治,依法治教,体现教育的法制性(英国初等教育法、美国国防教育法)。,第二、近代教育思想家 近代东方教育思想家: 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 蔡元培“五育”及北京大学改革; 黄炎培的大职业

8、教育; 梁漱暝的乡村教育; 宴阳初的贫民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等。,近代西方教育思想家: 夸美纽斯的客观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主观自然教育思想;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思想; 第斯多惠的民主教育思想; 福绿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链接:西方教育的传统 A重视儿童个人权益,重视个性的养成,培养理性独立型人格; B重视儿童主体地位,强调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C重视教育内在价值,坚持个人本位教育观; D重视教育过程,学生的教育过程参与程较为高,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感受与经验获得。,E教育形式比较灵活,注重游学、户外教学/教育(体现西方重视个性、重视人

9、格独立与创新的色彩); F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强调差异教育、博雅教育,甚至重视休闲方式的教育; G重视宗教教育,强调教育促进宗教精神与宗教情感的养成(反映西方世界基督教精神世界文化的教育影响);。 =思考:西方教育的这些传统,今天还有影响吗?,3、现代社会的教育 背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社会出现了社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国家主义等主流趋势。 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产生影响、导致了众多新教育现象: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一、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教育的终身化:反对传统的阶段性教育,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教育的全民化: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成人扫盲教育

10、,对全体民众实施教育。 教育的民主化:对教育行政管理、课堂师生关系、教育情报等赋予诸如对话、协商等民主性的要求。,教育的多元化:各种层次的教育、各种类型的教育都建立、存在于一体;而且有相互沟通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国际化:重视国际社会之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跨国家/地区教育成为重要现象。 教育的科学化: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按科学规律办教育;科学治教与以法治教成为重要现象。,第二、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 坚持教育在政党之外的“中立性”原则; 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利益 。 教育思想多元,教育内容集中于道德、智能、人格方面(不包括思想、政治); 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教育制度

11、,以法治教比较成熟(立体纵向分权下的教育领导与管理体制)。,第三、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 坚持社会主义执政党/政权对教育的领导权;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 坚持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三、现代大教育 1、教育的重要形式 A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年长者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奠基性、熏陶性感染性、针对性、灵活性、社会性、长期性等。,B 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培养人、有益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

12、社会教育”是指在学校和家庭外的文化机构实施的教育。 社会教育特点:弥散性广泛性、随机性偶然性、零碎性、主观选择性等。,C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发生指在学校中的教育,是接受委托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 学校教育特点:固定的教育场所、专职化的教师、有组织的学生、预设性的目标、规定性的内容、预设的过程和结果检查。,2、现代大教育 第一、现代大教育的内涵 =现代大教育:立足于人的终身、持续发展,要求破除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教育大联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增加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大教育系统。,第二、 现代大教育的内容 A社会教育化:全社会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教育社会化:教育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C教育终身化:人的一生主动地接受教育、教育伴随人的一生。 =由此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教育大联合。,问题思考: 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 2、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4、什么是现代大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