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基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55962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6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教育理论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基础(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教学 第七章 德育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 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1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基本属性:目

2、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易出单选题。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

3、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2)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 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2)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3) 继承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相同的)(4) 长

4、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 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6) 生产性:特殊性(物质加精神)判断题(7) 民族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教育(横向的不同,即同一时期,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有何不同)例题: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A、 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解释:题干实际表示的是 西汉初期的这种文教政策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还是体现了历史性。(3) 教育的基本要素(单选或多选)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主导)广义的教育者

5、对受教育者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教育对象,又是主体学习的主体)判断题3、 教育媒介(教育中介、教育影响、教育措施)起桥梁或沟通作用。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多选题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判断或单选。例题: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单选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2、 教育的功能(1) 按教

6、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首先是针对人的培养,即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基本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拓展功能)(2)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例如:奴化教育,消极影响和作用)(3)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预期相一致的功能,比如,正如老师所料)和隐性功能(和预期不相一致的或是没有预料到的功能,比如:老师的言行举止、情感态度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 教育的起源(1) 神话起源说(不正确的) 最古老的观点。体现神或天

7、的意志,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2)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生物本能)不正确的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本能),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否定教育的社会性。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3) 心理起源说不正确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4) 劳动起源说科学的正确的也称为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4、 教育的历史发

8、展重点内容(1) 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 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 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3) 教育具有原始性。(2) 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 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 鲜明的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2) 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教育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不作为重点)等级性:不同

9、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正向来说)象征性:即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所接受的教育反映你的社会阶层)反向来说2、 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单选题(1) 古代中国夏代:已有了学校的设置“庠”(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或说是奴隶社会)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孔子) 教育对象:贵族平民(扩大) 养士之风: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学术自由)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 中央官学包括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10、和二馆(崇文馆、弘文馆)。两馆的设置体现了古代教育 等级性 的特点,不是一般人能上这两馆的。宋元明清:科举考试依据:四书(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 五经(即:诗、书、礼、义、春秋)宋代:书院 明代:八股文(标志封建教育走向衰落)官学、私学和书院是我们古代中国最主要的三种教育形式。(2) 古代印度印度的教育和宗教紧密相关,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最高级) 2、刹帝利即武士; 3、吠舍即平民; 4、首陀罗即奴隶(最低级)主要的教育内容:吠陀 教师:僧侣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教育内容的特点: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3) 古代埃及 三种学校:1

11、、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2、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3、文士(书吏)学校:开设最多。“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 古代希腊、罗马古希腊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单选雅典:和谐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以培养政治家和商人为目的斯巴达:内容单一,以培养强悍的军人为目的。古罗马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两种学校: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拉丁修辞学校目的是培养雄辩家(5)中世纪的西欧西欧进入到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培养目标:僧侣和教士教育内容:七艺分为三

12、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重点掌握,注意区分六艺)骑士教育 培养目标: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意大利)、埃拉斯莫斯(尼德兰)、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三)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63年)(3)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四)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

13、劳动结合1、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现代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重点记忆)1、 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需要; 终身教育不等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判断题)2、 教育的全民化(不分男女老少等)3、 教育的民主化: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 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民主; 再次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民主(可选性) 最后是指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扩大自主权)4、 教育的多元化(相对于单一性和统一性

14、而言) 5、教育技术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国际交流加强)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重点记忆)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单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了解)(1)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1、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要点)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多选)(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儒家思想六艺教育)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论教育内容。孔子把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孔子偏重社会人士、偏重文士,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论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学第二,因材施教。 第三,学、思、行相结合。 第四,温故知新。(2)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持“性善论”,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