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5500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研究(葛金梦) (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幼儿争抢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策略 摘要:幼儿园的一项主要活动便是游戏,这有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却往往会由于教师不当的解决问题方法,或是材料资源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争抢行为。有鉴于此,本文以相关的调查研究为依据,在分析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探究幼儿争抢行为的特点以及原因,并就此从幼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环境四方面来提出了改善幼儿争抢行为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幼儿;争抢行为;区域活动;分享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子曾说过:“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这也就是说人要通过交往来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若不然,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对于个体而言,人际交往对于其一生

2、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众多的研究可知,一个个体是否能够在成年时期收获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与其在幼年时期的人际交往能力息息相关的。然而,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伴随,日益增多的是单元式的住房,而这实际上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到幼儿交际能力的发展,再加上当前阶段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却使得这部分小孩子很有可能会缺乏与小伙伴交往互动的经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任性、自私的个性。他们习惯了被迁就,被忍让,却缺乏谦让与分享的意识。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各种能力的主要教育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之中,幼儿却常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产生争执,如何防止或减少幼儿的

3、争抢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了。 一、幼儿争抢行为的现状调查以某幼儿园某小班为例 (一)幼儿争抢行为的具体表现 对象: 调查对象为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幼儿,共35名。 步骤: 采用调查法,对这35名幼儿进行调查与实验,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争抢表现如下: 第一类:在游戏中经常表现为由他人手中抢夺玩具,产生争执,有着较为强烈的攻击行为,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55% 。 第二类:游戏中不与他人发生争执、争抢玩具,但有着较强的侵占性,往往将一大堆玩具占为己有,不分享给其他的幼儿,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 35% 。 第三类:游戏中能较好地完成游戏内容,不争抢,

4、不独占,能友好地交换玩具的幼儿,这部分幼儿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 10% 。 由这一调查中,可知幼儿在游戏中有着较为严重的争抢行为,大多数幼儿都有严重或者是轻微的争抢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无原则迁就造成幼儿的任性。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习惯了独处,尚不适应与其他人共享玩具。 1、幼儿争抢玩具的频率较高 游戏占到了幼儿的活动中的很大一部分,故而,孩子们也有着较多的接触玩具的机会,如此一来,出现争抢行为也就不受制于时间了,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所有时间段。除此之外,对于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幼儿而言,争抢行为的发生频率也是非常的高,由是观之,这一现象业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注意

5、的一点就是幼儿的争抢行为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长,大概维持在3 分钟之内。 2、争抢过程中的大部分幼儿具有“反抗者”形象 具体来看,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有些孩子不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先拿到的玩具,更多地是将玩具据为己有。不理会其他孩子想要一起玩的想法,而教师在进行了干预之后,这类孩子也会被动地依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然而,对于剩余的玩具有着更强的占有欲,保护意识也会相应的增强。 3、争抢行为在各区域中发生的基本情况 角色游戏区 美工区 建构区 图书区 益智区 总计 频次 55 20 38 10 34 157 频率 30.2% 11.7% 26.2% 6.6% 25.3% 100% 表1:争

6、抢行为概况 由上表1可知,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幼儿争抢行为在各区域发生的次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角色游戏区、建构区、益智区、美工区和图书区。总体老看,角色游戏区与建构区是幼儿争抢行为的高发区域,而美工区与图书区则较少发生争抢行为。究其原因,也与这些区域的特点不无关系,具体来看,角色游戏区与建构区最容易发生争抢行为的原因就在于幼儿在这两个区域中有着最多的互动。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区的活动材料较之于其它的区域而言要丰富的多,幼儿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并以之为中介与同伴进行互动。另一方面就在于这两个区均能产生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幼儿在游戏情节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就会进行持续的互动。角色

7、游戏区能够为幼儿创设家庭生活或是职业体验情境,其具体性和故事性使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成为必须。而建构区即便说并非最直接的情境性游戏,然而,在幼儿搭建物品的过程之中也经常会发生与角色游戏相类似的互动。 相对来说,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幼儿在美工区与图书区出现争抢行为的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其一,美工区与图书区属于静态区域,为了创造出良好的绘画与阅读氛围,一般需要在这两个区域保持安静,这也是幼儿在这两个区域中需要遵守的规定。如此也就极大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争抢行为的发生概率也就降低了;其二,在美工区与图书区的材料,幼儿基本上是人手一册,如此也就在相当大程度上避免了幼儿之间会因为抢夺材料而出

8、现冲突。 4、争抢行为当事幼儿性别的基本情况 男-男 女-女 男-女 总计 频次 67 35 55 157 频率 42.3% 23.3% 34.4% 100% 表2:争抢行为的幼儿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第一,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大多数幼儿争抢行为发生在同性之间,尤其是男性之间,发生了67 起,其比例占到了42.3%;而争抢行为当事幼儿双方均为女孩的争抢行为发生了35起,所占比例为23.3%。大体上可以看出,发生在同性别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共计102起,占争抢行为总数的 65. 6 %,这一比例较之于异性之间发生争抢行为的概率而言是要大得多的。 (二)幼儿争抢行为的总体统计 图1:争

9、抢行为结果统计 由图1可知,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在其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争抢行为最常出现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所占比例为争抢行为总数的 43%,这主要可以归因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较差,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很容易在受到干扰之后而中断或者是注意力转移。除去不了了之型结果之外,区域活动中幼儿发生争抢行为的结果也经常表现为单方得利,从其原因来看,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幼儿尚缺乏社交技巧,当与同伴发生争抢行为之时常常会采取妥协或者是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其二,本研究中选取的调查班级中女孩人数较多,她们更倾向于采取缓和的策略,一当与异性同伴发生争抢行为之时,也较易出现妥协退让的情况。

10、较之于前两种争抢行为结果,双方互惠型结果与两败俱伤型结果出现的次数较少,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幼儿即便未能完全掌握成熟的社交技巧,但是在幼儿园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的社交经验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在争抢行为中也逐渐能够运用协商、轮换等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幼儿争抢行为的特点概括 1、多发生在区域活动进行阶段 本文将区域活动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进行阶段与整理阶段,一般来说,发生幼儿争抢行为最多的阶段就是进行阶段。 作为每次区域活动开展的重点,区域活动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主要依托于进行阶段。恰恰就是在区域游戏进行阶段中,幼儿将实际的操作与和体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

11、与之相对的就是,幼儿在选择阶段最为主要的活动就是取用材料,而幼儿在整理阶段的主要活动则是收放材料,有鉴于此,在这两个区域活动的阶段之中,诱发幼儿争抢行为的因素较为单一化。而在进行阶段,幼儿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着的由规则执行、材料操作和同伴交流构成的互动中,在这一网络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可以诱发幼儿出现争抢行为的因素,故而,出现幼儿争抢行为的频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争抢行为多发生在进行阶段也是与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区域活动的组织管理相关联的,观察中发现,在选择阶段,有的班级是一个教师负责布置各个区的材料,而另一个教师主要负责给幼儿强调活动的规则与要求。很多时候,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会采取点名的方式

12、来对幼儿活动进行安排,此时,幼儿有着较低的自由度高。而在区域活动的整理阶段,教师为了更好地衔接下一环节的活动,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干预与控制。相对而言,如若幼儿集中注意力于区域游戏的话,那么许多教师也会在此时趁机去做其他的事,而完全将幼儿的活动时间当作是自己的调剂与自由时间。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幼儿说话做事也就没有顾忌了,一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就极易出现情绪的波动而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抢行为。 2、主要发生在同性别幼儿之间 如前所述,争抢行为的发生频率是与幼儿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具体来看,同性别幼儿之间较之于异性别幼儿之间更易出现争抢行为。曾有研究探析过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发展趋

13、势,发现在小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与攻击异性别同伴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从中班开始,攻击同性要比攻击异性来的多一些,及至大班,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区别。这可能也于男孩与女孩对玩具的喜好存在差异这一事实不无关系,相对来说,男孩更喜欢建构区一类的偏操作性的活动,而女孩则更青睐美工区一类的较安静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游戏中会出现男女分化的情况,此时,同性别幼儿之间也就更易出现争抢行为了。除此之外,性别角色定位也会使得同性别幼儿的选择游戏之时出现一致性,生活经验的丰富让幼儿对性别的角色认知更加稳定,举例来讲,娃娃家中扮演“爸爸”的应该是男孩,扮演“妈妈”的应该是女孩。超市中扮演“收银员”的应该是女孩,

14、扮演“保安”的应该是男孩,这也是由于幼儿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这些角色的性别期待,故而,幼儿在选择此类带有性别色彩的角色之时,也就会参照自己的性别来进行选择了,从这一角度来看,同性别幼儿之间也经常会因为争抢某一游戏角色而出现争抢行为。 3、发生后幼儿多采用言语解决方式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争抢行为之时,他们最常使用的解决策略是“求助教师”,在负向策略中最常使用的是“言语争执”和“威胁劝退”,此外,“协商讨论”、“解释说明”等正向策略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总体来说,这些策略是言语型策略,也就意味着争抢行为的当事双方幼儿是采取言语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传递,并且试图在言语交流的过程之中就将

15、争抢行为予以解决。 二、幼儿争抢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方面的因素 1、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指的就是幼儿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一般来说,社会交往能力是对幼儿的同伴关系起到制约作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并且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不仅受制于年龄因素,而且其制约因素还包括了幼儿自身认知、言语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环境等,此时,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存在个体差异性。对于那些有着较弱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幼儿而言,以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的幼儿为例,一般而言也就难以有效的借助于灵活的人际交往策略来化解与其同伴之间的冲突,这类孩子较易出现

16、争抢行为,也难以很好的解决这一争抢行为。 2、幼儿的情绪状态 一般来说,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消极的情绪会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热情造成打击,削弱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愿。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一个简单的实情就会引致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成为其宣泄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3、幼儿缺乏分享意识 在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幼儿来说,会在拿到玩具后将其据为己有,并且不会想到要与其他幼儿分享,即便说会在教师的干预之下拿出来,然而,这只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并非出自幼儿的本意,有鉴于此,在这类游戏过程中,不管是否与其他孩子分享了,这类孩子都难以体会到游戏的真正乐趣之所在,反而会出现不满情绪。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的班级管理 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其一,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的过程之中对于自身权威的看重程度会对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受制于人数、时间与空间等因素,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规则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限制,对于C附属幼儿园(小二 )班而言,如果说其教师在制定规则之时忽略了幼儿的参与性的话,幼儿就是以一种被动的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