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的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52995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关系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伴关系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关系的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伴关系的发展1、 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up,1989)考察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与他人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将儿童同伴关系分为两种: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2.。垂直

2、关系是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父母或教师等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比如,成人局与主动地位对孩子提出要求,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是总控制的,儿童是服从的。这种功能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儿童的安全和其他方面的保护。水平关系是指儿童和与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力的同伴之间的关系。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一个扮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一个做饭,一个工作。可以商量玩的内容和玩的时间,也可以交换角色。在这种水平的交往关系中,幼儿技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的不同就在于活动的控制者的不同。垂直游戏中,成人是“权威”,儿童是“服从”的一方;在水平关系中更倾向于“平等”的关系

3、,儿童有更大的自主权,相比垂直关系,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为强烈、持久。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儿童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 是从他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的过程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同伴即可以提供幼儿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幼儿在于其他儿童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确定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

4、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信息扩充:同伴成了依恋对象 20世纪40年代,安娜费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研究。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一个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在此期间失去了成年人的直接联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对他们的观察表明,他们彼此之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而且他们彼此的接触也很亲切,自由共享,并且相互慰籍和帮助。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间歇性攻击,

5、同时也伴随着对同伴的完全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在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合作和竞争,怎样处理个人和团体的关系。在幼儿与同伴的接触过程中,不同的儿童会给幼儿带来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他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同伴交往可以为儿童提供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在实际的交往中,儿童逐渐的认识到他人的特征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学

6、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和如何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的适应会有不良的影响。目前, 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适应障碍学校适应困难。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上学, 经常逃学, 有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严重的学校恐惧症, 拒绝上学, 有的因此在家里一呆就是半年、一年, 甚至永久性辍学。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同伴关系不良, 在学校里没人理睬, 甚至被欺负, 由此产生孤独、恐惧、焦虑心理, 带来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三)同伴交往能够满足儿童情感的需要同伴可以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需要。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更

7、多的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被同伴接纳,受到同伴的赞许或尊重,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比如在不熟悉的环境或有威胁的环境中,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无法得到抚慰时,同伴提供了一定的感情支持。为此,幼儿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和责任感,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在一项名为同龄养育的特殊试验中,研究者将恒河猴幼体分群进行养育,并将其与母猴隔离,然后对幼猴的行为进行观察。当研究者让实验中的幼猴在亲密的同伴(幼猴养育过程中经常亲近的伙伴)、熟悉的同伴及陌生的同伴之间进行选择时,发现幼猴与

8、亲密的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里最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亲密的同伴在实验中扮演了安全感的提供者的角色,在减轻幼猴的不安全感胜于其他伙伴。(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说过, 被人认可是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这句名言说明了人类的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 即希望被同类同伴的社会交往、共同游戏等活动要求儿童遵守规则、承担责任、服从权威、完成任务、要求善于予以协助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轻视,更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人的评价包括家长、教师及其他成年人, 当然很大一部分来自同龄人。儿童正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而自我的发展又促进了儿童

9、良好人格的发展。(五)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已成为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吴荔红.学前发展心理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37.。国内的研究 符明弘,左梦兰.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 1993.5.也证明,511.5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儿童在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动作或观点的不同, 从而引起争论, 形成认知冲突, 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三、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一)幼儿

10、同伴交往发展的年龄特点1.婴儿期(2岁以前)大量的观察研究证实,儿童早期(02岁)同伴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处于认识外界事物的最初阶段。最初的行为是注视和触摸,这大约在婴儿3个月的时候。把婴儿成对的放在育婴箱里,他们在34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观察和模仿对方的现象。在6个月的时候幼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1岁时,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交流的行为。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12岁时,儿童的同伴交往变的越来越复杂。协调的双向交流变的更为常见,而且绝大多说是相互之间的模仿。12岁婴儿游戏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11、儿童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模式化的社会交往动作 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192.。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93.:第一阶段:“客体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或具体物品上而忽视对方的存在和要求。68个月的儿童通常互不理睬,只有短暂的接触,如朝同伴看、笑笑或抓抓等的动作,但这也是更多的把对方当做活动的物体或玩具来看。第二阶段:“简单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能对同伴的社交行为作出反应,会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马萨提和帕尼(Musat

12、ti & Panni,1981)观察了一个日托中心内6名1218个月相互熟悉的婴儿社会交往行为,结果发现,该时期的儿童在进行独立活动的同事,通过对环境的留意来获取对同伴的信息,并且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开始了直接的相互接触和影响,从而使同伴的交往进程带入到简单的社会交往阶段。研究者在对这一时期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时,引入了“社交指向行为”的这一指标。“社交指向行为”即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生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具体如微笑或大笑、发声或说话(如听到同伴哭,自己也跟着哭,而同伴会更大声的哭)、给或拿玩具、身体的抚摸或轻拍或推拉以及较大的动作(

13、走到同伴旁边,然后跑开)、玩与同伴相同或类似的玩具等。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与同伴取得联系。这阶段的儿童就是通过这种交往行为积极的找寻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进而相互影响 秦金亮.早期儿童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08.。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阶段”。这时的儿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的模仿已较为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表现出相互影响的时间增长、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的互补或互动的角色关系,如“追赶者”和“逃跑者”、“给予者”和“接受者”游戏的大量出现。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

14、,可以带来快乐的社会现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父母建立的情感联接,尤其重要的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同伴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404.。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式,是在和母亲建立的互动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幼儿期从整体来看, 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应根据不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王芳,刘少英.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J.幼儿教育,2011.3:16。(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

15、情境性特点。在这一时期幼儿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他们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和友好,有时为了引起小伙伴的反感,让人不愿和他交朋友。一旦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马上采取与别人终止游戏的做法,往往使交往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 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 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小班幼儿在

16、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 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2) 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 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 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 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 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 不同幼儿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