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548222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战时期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考察万东升(江苏省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盐城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广西境内人数众多的难民问题,广西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以发展广西为目的建立了一套相对较完整的战时难民救济体系。该体系呈现系统性、网络型、机动性、灵活性和制度保证性的特点。广西政府的战时难民救济体系的运作挽救了大量的难民,起到了发展广西、团结民众抗日的作用,该系统与中国传统的难民救济体系相比也呈现了明显的时代进步性。【关键词】抗战时期 广西政府 难民 救济体系 特点 评价抗战时期,人数众多的难民问题成为广西社会的一大社会问题,众多的难民对广西社会带来了消极和积极双重影响。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难民进

2、行救济都是十分必要的的。战时,新桂系政府在国民政府难民救济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相对较完整的难民救济体系,并在相当程度上付诸了实践,在难民救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战时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概述 1938年3月底4月初国民政府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第27条规定:“救济战区难民及失业民众,施以组织与训练,以加强抗战力量。”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台湾“国史馆”馆藏),转引自:吴捷: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史学研究,2005年第5期。1942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国家总动员法第4条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卫生及伤病、难民救护业务,并以法令的形式强调通过了难民救济的重要性。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

3、纲领(台湾“国史馆”馆藏),转引自:吴捷: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济工作,史学研究,2005年第5期。从中可以反映出战时国民政府难民救济思想的突出特点,即把难民救济与抗战问题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战时难民救济有别于常时的救灾救荒,对难民的救济具有政治、经济意义。战时广西政府的难民救济思想与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思想一脉相承,桂林难民组训工作中在叙述难民组训的必要性时提出,对难民加以训练使其“有自给自足之生产技能以增加抗战一份力量”,对难民进行“政治训练以纠正其思想,集中其意志。”桂林难民组训工作(油印版),桂林难民组训委员会编制,1941年,第23页。在1940年9月广西省赈济会招致港侨投资垦殖计划

4、大纲中提到“于此抗战严重关头,军督民粮亟待解决充实之际自应设法利用侨资以图事业之恢复,推行之迅速,用以扩大生产,增强国力。”桂林难民组训工作(油印版),桂林难民组训委员会编制,1941年,第311页。通过这些官方文件的记载,反映出战时广西政府把难民救济同发展广济经济、同广西的抗战事业联系在一起。 综上,战时广西政府把难民作当作一项抗战资源来看待,认为难民是一项可利用的积极性因素(侧重政治、经济方面)。在这一认识下,广西政府积极对难民进行救助,且注重对之进行培训、教育,以图开发广西、增强广西的抗战实力。战时广西政府在积极的难民救济思想指导下,在具体实践上建立了一套难民救济体系。这一体系既有战时的

5、难民救济常设机构,也有根据战时的实际需要而成立的临时性机构。抗战时期广西政府的难民救济体系包括广西省赈济会,下设各县赈济支会、难民救济区、难民救济站等机构,各县赈济支会又下设难民收容所等机构。图1 抗战时期广西难民救济体系示意图说明:当时由于广西政府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并未作出经常性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统计,本示意图是笔者根据有关刊物和史料整理而编成,对于一些当时存在短暂、作用不大的机构并未列出。 (一)广西省赈济会 广西省赈济会的前身是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西省分会,成立于1937年10月27日,直属于全国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专门负责难民的收容、运输、给养、救护、管理等事项。后为了提高

6、工作效率,国民政府改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为赈济会,具体组成体系做了相应的变动。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西省分会也相应的改为广西省赈济会,隶属于全国赈济会。该会是战时广西最高难民救济常设机构,主要负责办理全省赈务工作。该会设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3人,委员17人,秘书1人。下设总务、财务、筹务、救济、查核五组。组设组长1人,组员若干,并分股办事。救济组附设桂林义民管训处。广西省赈济会下设县赈济支会、救济区、难民救济站、难民组训委员会、难童教养机关、赈济工厂、难民职业介绍所、小本贷款处、紧急救侨委员会等机关。图2 广西省赈济会组织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邱昌渭:广西义民救济之现在与将来,广西省赈济

7、会印,1940年,第4页。略有改动。(二)各县支会 广西省赈济会在各县设立支会,作为县级常设机构。县赈济会办理该县赈务工作,设主任委员1人,委员5至9人,下设三股办事。具体各县难民救济支会的设置,根据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西省分会工作报告统计在1938年7月至1939年3月期间在十个区、六十二个县设立支会,分会下设难民收容所等机构,据统计在1938年7月至1939年3月共设了166个难民收容所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西省分会工作报告,1939年,作者、出版地不详,藏于桂林图书馆。 图 广西省下属县赈济会组织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 邱昌渭:广西义民救济之现在与将来,广西省赈济会印,1940年,

8、第4 页。略有改动。(三)难民救济区 难民救济区是统筹和监督性难民救济机构,其设置是为了“统筹计划并指导监督各义民救济站县政府及县赈济会”的难民救济事宜 邱昌渭:广西义民救济之现在与将来,广西省赈济会印,1940年,第6页。藏于桂林图书馆。 ,直属于省赈济会,为临时性机构,工作人员由省政府分别任命或委任。难民救济区的具体职责是:“(1)义民之抢运;(2)义民之疏散事项;(3)义民之收容给养事项;(4)义民之运送事项;(5)义民之配置事项;(6)义民生产事项;(7)义民之医疗卫生事项;(8)空袭救济事项;(9)恢复地之抚辑事项.”(此处所指的义民即是难民,下同)。 引文同上。广西在战时曾设立了两

9、个救济区,第一救济区主任驻地柳州,以柳江、柳城、迁江、忻城、宜山、河池、都安、隆山、上林、宾阳、邕宁、永淳、 容、榴江等十四县为工作区域;第二救济区主任驻地百色,以百色、田东、田阳、龙津、凭祥、宁明、思乐、邕宁、果德、武鸣等三十县为工作区域。 引文同上。(四)难民救济站 难民救济站的设置是为了会同县政府办理难民的撤退、救济、收容、安置等工作,直属于省赈济会,为临时性机构。这类机构是根据难民流徙的路线而设立的战时非常设性机构,因此它的设置由“政府斟酌情形随时变更。” 引文同上。难民救济站的具体职责是:“(1)深入战地会同县政府抢救未及时撤退的义民;(2)前方事机紧迫时会同县府指导民众撤退并临时收

10、容给养;(3)会同县政府办理收复地之抚辑工作;(4)会同县政府办理空袭救济事宜。” 引文同上当时设置了五个义民救济站。第一义民救济站,设于永淳,以永淳、邕宁二县为工作区域;第二义民救济站,设于宾阳,以宾阳、邕宁二县为工作区域,二十九年九月、移设雷平,工作区域暂定雷平、龙津、上金、崇善四县;第三义民救济站,站设武鸣、邕宁二县为工作区域;第四义民救济站,设于隆安,以隆安、同正、邕宁三县为工作区域;第五义民救济站,设于左县,以左县、绥禄、扶南、上思、邕宁五县为工作区域。 邱昌渭:广西义民救济之现在与将来,广西省赈济会印,1940年,第6页。藏于桂林图书馆。(五)广西省紧急救侨委员会(以下简称紧急救侨

11、委员会) 广西政府为了妥善安置回国的难侨,1942年1月31日由桂林各有关机关团体组织成立了广西各界救济归国侨胞委员会,统筹办理救济事宜。3月中央统一了各省救侨机构名称,又奉命改为广西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直属于广西省赈济会。紧急救侨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由省主席的黄旭初兼任,并设常务委员会,下设四部,分别是宣传部、招待部、总务部、政务部。紧急救侨委员会下属两个分会、十三个难侨招待所、八个难侨护送站和少数委托招待所。其具体情况是,在梧州、玉林设两个分会。十三处招待所,分布在桂平、苍梧、桂林、玉林、柳江、金城江、贵县、象县石龙镇、南丹、兴业、陆川、南宁、盘龙等,这些招待所主要“设于各县或交通要道。”

12、广西救侨工作总报告(油印本),广西紧急救侨委员会编印,1942年,第5页。藏于桂林图书馆。并设立八个护送站,分布在贵县桥墟、河池县城大塘、南丹县枫木、八步车河、芒场六寨等。归侨护送站“以设在交通线上之乡镇村街为限,各站距离为六十华里。”广西救侨工作总报告(油印本),广西紧急救侨委员会编印,1942年,第29页。藏于桂林图书馆。在龙州、靖难等由越境入广西的难民入境地设立委托招待所,因为这些地方入境的难侨人数较少,没有专设难民招待所的必要,因此委托一些机构负责招待入境难侨。难侨招待所的设置是根据当时难民的流经地的实际需要分期设置的,第一期在1942年2月底以前组织成立的,设在苍梧、桂平、藤县、贵县

13、、玉林、兴业、陆川、柳州、桂林、金城江(河池属地)。第二期在3月底以前成立的,设在靖西、镇边、雷平、上金、龙津、凭祥、宁明、明江、思乐、邕宁。根据广西归侨招待所组织规则第四条之三、四款的规定,招待所的职责是介绍职业、和紧急救济难侨。广西救侨工作总报告(油印本),广西紧急救侨委员会编印,1942年,第27页。藏于桂林图书馆。 图 广西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组织系统图资料来源:广西救侨工作总报告(油印本),广西紧急救侨委员会编印,1942年,第5页。藏于桂林图书馆。(六)广西省难童教养院 为了救助广西难民群体中人数众多的难童,当时广西赈济分会创办了一些难童救济机构,作为省赈济会的下设机构。1939年3月

14、成立桂林儿童教养院,作为中央赈济会举办的儿童教养院。1943年,合并了广西省会育婴所、桂林难民管理处、横山儿童教养院,改名为广西省赈济会儿童教养院。1940年省赈济会在临桂和南宁设立儿童教育院2所,收养流浪难童。民国32年(1943年)因战争迁往罗成与百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难民救济机构的设置上,部分中央赈济机构与地方赈济机构的同时设立。如国民政府中央赈济会为了跨区域的救济难民,设立了跨省的难民救济区。广西曾属中央赈济会直属的第九救济区。在中央赈济委员会运输配置难民总站中,曾先后在全县、桂林、柳州设立难

15、民运送配置总站。(其中全县总站负责全县经湘桂铁路及公路至桂林之运送;桂林总站负责管理由桂林沿公路至柳州之运送;柳州总站负责管理由柳州沿公路至贵阳之运送)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9160页。 总体上说,当时广西省赈济会主要分三个系统对难民进行救助的:各县赈济支会、各救济区、各个难民救济站。其中省赈济会、县赈济会是固定设置的机构,救济区和救济站为应变组织。二、战时广西政府难民救济体系特点 从总体上看抗战时期广西的难民救济体系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难民救济机构呈现明显的系统性和相对较完整的网络性。从全国范围来看,它是全国难民救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广西省赈济会是国民政府赈济会的一个地方分支机构,它的下级分支机构的设置和全国保持一致。从广西本省的难民救济机构的设置上来看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点、线、面有机结合,呈现网络化的特点。如省有赈济总会,各县设有支会,并根据实际情况在难民集中的地方设置难民救济区、难民招待所、难民护送站 ,形成一个完整的难民救济网络。 第二,救济机构的设置具有灵活性、随机性。除了难民救济的战时常设性机构外,还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