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52616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血液学检验归纳(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的发展,1、5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显微镜计数的方法进行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因使用手工,费时费力,且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准确性受到影响。 2、50年代初期,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的测量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同时还提供细胞分布直方图,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细胞体积直方图:共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体积分布直方图;直方图X轴为细胞体积大小,Y轴表示细胞的相对数量,血液学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1、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受检者安静、平稳状态下,采集部位应无损伤、无输液等情况 2、标本采集后立

2、即混匀,绝不允许有轻微小凝块存在 3、采血量应按比例要求,血常规1.0mL、血沉1.8mL 4、采血前应确认抗凝管的保质期,无长菌、长霉 5、血凝测定标本采取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血常规检验,红细胞参数及直方图临床应用,1、在判断红细胞指标是否正常时,应结合患者以往的红细胞数据进行比较;例:某患者以往MCV值一直是93fL,忽然降到85fL,就要值得警惕。 2、在仪器检测的7项红细胞参数中,RBC、MCV、RDW和HGB是由仪器直接测量的,HCT、MCH和MCHC是计算得到的。 3、当MCHC正常时,MCH与MCV平行,HCT与HGB平行;MCHC不正常少见。 4、直方图是从细胞的计数和大

3、小测量中直接得到的。它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很具有参考价值。,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通过血液分析仪测量上万个红细胞体积后,计算出的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的参数; RDW在贫血诊断中的主要意义如下: 1.1用于缺铁性贫血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2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1.3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结合MCV(平均红细胞体积)/RDW贫血分类法可分为六类: (1)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减少,RDW正常,如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减少,RDW增高,如缺铁性贫血。 (3)正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正常,R

4、DW正常,如慢性肝病引起的贫血。 (4)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正常,RDW增高,如早期缺铁性贫血。 (5)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增高,RDW正常,如再障。 (6)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增高,RDW增高,如溶贫、巨幼贫。,红细胞直方图在贫血诊断中的意义:,HRD是反映红细胞实际体积大小或任何相当于红细胞大小粒子的分布,正常人MCV为8090FL,HRD直方图正态分布。由于各种病因所致贫血的红细胞大小及均一程度不同,则红细胞直方图各异。观察HRD变化再结合其他参数进行分析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分析时特别注意观察直方图峰的位置、峰底的宽度、峰顶的形状及有无双峰、肩峰等。 1.缺铁性

5、贫血 缺铁性贫血早期,Hb及MCV可正常,RDW已增高,峰值左移,峰底较宽,在用铁剂有效治疗后HRD逐渐由左向右移动,出现双峰或肩峰。 2.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贫 治疗前HRD波峰右移,峰底增宽,治疗有效后HRD出现双峰或右侧有肩峰。 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HRD出现峰值左移,峰底变窄,呈典型的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4.利用HRD评价再障患者输血效果:输血前MCV增高,RDW一般正常HRD右移,输血后,由于体内红细胞存在两个群体,可使MCV增高或变为正常,但RDW明显增高,HRD向正常移动,但右端仍增宽。,图1 正常红细胞直,当RDW正常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2显示出红细

6、胞主群左移,主要分布在55100fL,峰顶约在75fL处。含义报告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镜检血片时RBC体积偏小,大小一致。,RBC 3.78 HGB 89.0L HCT 0.272L MCV 73.7L MCH 24.2L MCHC 330.0 RDW 13.5,图2 RDW正常的小红细胞直方图,当RDW轻度增高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3显示出红细胞主群左移,主要分布在50100fL,峰顶约在65fL处,RDW轻度增高为16.8%。含义报告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明显减小,大小差异不明显。,图3 RDW轻度增高的小红细胞直方图,RBC 3.38L HGB 7

7、0.0L HCT 0.219L MCV 64.7L MCH 20.7L MCHC 320.0L RDW 16.8H,当RDW明显增高时,图4显示出红细胞有两个细胞峰,小细胞峰明显左移,峰顶位于50fL处,有较大细胞峰位于90fL处,RDW显著增高,达35.8%。含义报告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明显减小,且明显大小不均。,RBC 4.5L HGB 103.0L HCT 0.318L MCV 69.5L MCH 22.7L MCHC 35.4L RDW 35.8H,图4 RDW明显增高的小红细胞直方图,当RDW明显增高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5显示出红细胞明显右

8、移,主群分布在75fL130 fL处,峰顶约位于100fL处,RDW仅12.1%。含义报告提示为“大细胞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较大,但大小一致。,RBC 2.84L HGB 99.7L HCT 0.283L MCV 99.0L MCH 34.9H MCHC 350.0 RDW 12.1,图5 RDW正常大红细胞直方图,当RDW轻度增高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6显示出红细胞明显右移,主群分布在75fL150 fL处,峰顶约在105fL处,RDW轻度增高,为16.4%。含义报告提示为“大细胞、不均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明显增大,大小差异不明显。,RBC 2.36L HGB 82.0

9、L HCT 0.253L MCV 107.2L MCH 34.7H MCHC 324.0L RDW 16.4H,图6 RDW轻度增高的大红细胞直方图,当RDW明显增高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7显示出红细胞明显右移,且有两个峰,以峰顶位于100fL处的细胞峰为主,RDW显著增高;为25.8%。含义报告提示为“大细胞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明显增大,且大小差异较明显。,RBC 2.37L HGB 81.0L HCT 0.205L MCV 105.4L MCH 34.2H MCHC 324.0L RDW 25.8H,图7 RDW明显增高的大红细胞直方图,在RDW正常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

10、BC直方图8显示出红细胞主群主要分布在55110fL,峰顶约在88fL处, RDW13.3%。含义报告提示正常分布,镜检为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一致。,RBC 3.07L HGB 89.0L HCT 0.268L MCV 87.4 MCH 29.0 MCHC 332.0 RDW 13.3,图8 RDW正常的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当RDW明显增高时,血细胞分析仪的RBC直方图9显示出红细胞主群分布在40150fL,峰顶约在90fL处, RDW明显增高为25.7%。含义报告提示“不均一性”,怀疑“异常分布”。镜检为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差异较明显。,RBC 3.40L HGB 99.0L HCT 0.30

11、8L MCV 90.7 MCH 29.1 MCHC 321.0L RDW 25.7H,图9 RDW明显增高的正常红细胞直方图,白细胞参数及直方图临床应用,1、粒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减少 2、淋巴细胞增多和粒细胞减少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单核细胞增多 5、慢性白血病 6、急性白血病,仪器在30300fL范围内分析白细胞,见正常直方图特征(图2-1)。从正常的直方图中可明显地看到三个细胞分布区,左侧又高又陡的峰横跨4580fL为小细胞比率,相当淋巴细胞;最右侧又低又宽的峰从120300fL为大白细胞比率,相当于中性粒细胞;在两峰之间的平坦区从80120fL处为中白细胞比率,相当于单核细胞、嗜酸

12、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直方图2-13显示淋巴细胞峰变小,大白细胞的峰值高、分布宽,呈大山形(O)。镜检分类为Stab8.5%,Seg77.0%,Lymph6.5%,Eo0.5%。,直方图2-17显示淋巴细胞峰值升高,呈头锐状山形(O),而非淋巴细胞峰变小。镜检分类为淋巴细胞65%,中性细胞24%,单核细胞5%,嗜酸性细胞5%,嗜碱性细胞1%。,直方图2-21显示白细胞峰值升高呈叠山形(O)(因嗜酸性粒细胞属粒细胞范畴)。但镜检分类为嗜酸性细胞47%,淋巴细胞20%,中性细胞22%,嗜碱性细胞1%,单核细胞10%。,单核细胞是正常健康人末梢血细胞中最大的一种细胞,在Stomatolyser-

13、WH(溶血剂)的收缩作用下,以比嗜中性细胞稍小的细胞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75125fL区域,见直方图2-25中的白细胞领域(O)。镜检分类为单核细胞36%、淋巴细胞17%,嗜酸性细胞1%、中性粒细胞46%。,血小板参数和直方图临床应用,1、PLT和MPV正常 2、PLT减少,MPV随之增高,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3、PLT增高,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4、MPV异常增高,如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 5、MPV异常减低,如血小板增生不良,该仪器在230fL范围内分析血小板,见正常直方图特征(图2-3)。正常的血小板主要集中在220fL范围内,呈左偏态分布。仪器把直方图顶点的高度定为100%

14、,自小而下为20%时的血小板分布宽度。,当存在大血小板时,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直方图(图2-52)显示出血小板分布峰右移,在35fL处才接近横座标,MPV明显增高为13.8fL。含义报告提示为:大血小板;MCV和RDW正常,排除小红细胞干扰;而在白细胞直方图的35fL处可见一个0.5cm的小峰。镜检时有较多的大血小板。,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直方图(图2-55)显示出血小板分布于215fL范围,主要集中于210fL,MPV仅为6.4fL。含义报告提示为“小血小板”。镜检是可见许多小血小板。,凝血四项在临床上的应用,1、检测项目:PT、APTT、Fbg、TT 2、标本要求:用枸橼酸钠抗凝管取患者静

15、脉血1.8mL(抗凝剂与血比例1:9;取血后充分混匀立即送检 3、临床意义: 3.1、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11.0-14.0Sec(秒)。 、PA:凝血酶原活动度,75.00-120.00%。 、PR: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rothromin Time Ratio , PTR简称PR), PR=病人PT(sec)/正常对照PT(sec),0.80-1.20 、INR=PRISI,0.8-1.20,现在采用INR统一判断治疗效果,抗凝治疗时,将患者INR控制在2.0-4.0。,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

16、tio) ISI:国际敏感度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3.2、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3.3、PT延长或PR比值增加: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V、X缺乏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症,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抗凝剂、肝素、FDP等存在。 3.4、PT缩短或PR比值降低: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塞、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和血栓性疾病。,WHO规定的用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时INR的允许范围,3.2、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25.5-34.7秒。 3.2.1、APTT是目前推荐应用的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此外,APTT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3.2.2、PTT延长:(1)先天性凝血因子异常,以甲型和型血友病阳性率最高,其次是接触因子(因子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