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526037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血清酶讲解(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节 临床常用血清酶、同工酶及其 亚型分析 临床上可根据酶浓度的变化用以辅助诊断。若酶浓度变化由细胞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引起,表示脏器或组织损伤;若为细胞内酶合成增加所致,提示组织再生、修复、成骨或异位分泌,或提示有恶性肿瘤的可能;若为酶排泄障碍引起者说明有梗阻存在。同工酶的分析与鉴定则能反应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由于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在血清中升高的机制又不尽相同,因此单凭某一酶的活性变化,很难做出独立诊断。若同时测定一组性质不同的酶,比较各酶活性的变化,就能根据酶增高或减少的“谱型”做出诊断,此种同时检测一组酶,称为酶谱。,如:(1)心肌酶谱:传统的心肌酶谱由CK、AST

2、、LD和-HBD组成,这一组合在我国临床化学实验室一直应用至今。目前最简单而有效的心肌酶谱可由CK、CK-MB、CK-MB 型或CK-MM 型组成。近年来心肌酶谱在AMI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心肌肌钙蛋白的挑战。 (2)肌酶谱:主要用于对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和监护。可供选择的酶有CK、LD、AST及其各自同工酶。若能再加CK-MM亚型则更为理想。,(3)肝酶谱: 主要是用来判断有无肝实质细胞损伤、肝内外胆汁淤积等肝胆疾病。 (4)肿瘤酶谱: 具有器官特异性的有ACP及其同工酶、ALP及其同工酶、-GT及其同工酶、AFU、AMY及其同工酶、LPS等;非器官特异性的有ALT、CK同工酶、ALD同

3、工酶、LD同工酶等。,(5)胰酶谱: 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供选择的有AMY及其同工酶、LPS、弹力蛋白酶-1、磷脂酶A2、尿胰蛋白酶原-2等。,一、转氨酶及其同工酶 (一)生物化学特性 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在氨基酸与-酮酸间转移的酶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AS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肝、骨骼肌和肾等,肝中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AST有两种同工酶ASTs和ASTm, ASTs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中,ASTm存在于线粒体中。细胞轻度损伤时ASTs升高显著,而严重损伤时,则ASTm大量出现于血

4、清中。正常血清所含AST的同工酶主要为ASTs,但在病理状态下,如细胞坏死,则血清中以ASTm为主。 血清AST活性升高,多来自心肌或肝脏损伤;肾脏或胰腺细胞损伤时,也可出现很高的AST活性。,ALT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其次为肾、心、骨骼肌等。血清ALT活性升高,通常表示肝脏损伤。ALT有两种不同活性的同工酶(ALTs)、(ALTm),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及线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肝细胞坏死血清中以ALTm为主。,(二)测定方法 转氨酶的测定多用比色法,以赖氏法最常用。目前,国内外实验室多采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 AL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ALT L-丙氨酸+-酮戊二酸 L-

5、谷氨酸 + L-丙酮酸 LD 丙酮酸 + NADH + H+ L-乳酸 + NAD+,AST速率法测定中酶偶联反应式为: AST L-门冬氨酸+-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L-谷氨酸 MD 草酰乙酸+NADH+H+ L-苹果酸+NAD+ 上述偶联反应中,NADH的氧化速率与标本中酶活性呈正比,可在340nm检测吸光度下降速率。根据线性反应期吸光度下降速率(-Amin),计算出ALT、AST的活性浓度。,(三)临床意义 ALT是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 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害时,血清ALT水平可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就急剧升高且AL

6、TAST。,急性肝炎时血清ALT高低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且往往是肝炎恢复期最后降至正常的酶,是判断急性肝炎是否恢复的一个很好指标。假如能同时测定AST,并计算ASTALT之比,则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急性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0 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AST主要存在于心肌,以往多用于AMI的诊断。AMI发病68h即升高,4860h达到高峰,45d恢复正常。但由于AST在AMI时升高迟于CK,恢复早于LD,故诊断AMI价值不大。在急性肝炎时,A

7、ST虽亦显著升高,但升高程度不及ALT,而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临床上血清ALT、AST表现为轻度增加的有胰腺炎、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肉芽肿、肿瘤;中度增加的有传染性淋巴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外胆道梗塞、心肌梗死;重度增加的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心肌梗死常有ASTALT。,二、-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 (一) 生物化学特征 谷氨酰转移酶(-GT或GGT)又称-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线粒体酶。组织分布以肾脏含量最多,其次为胰、肺、肝等。 血清中的-GT则主要来自肝胆,红细胞中几乎无-GT,因此溶血对其测

8、定影响不大。-GT催化-谷氨酰基从谷胱甘肽(GSH)或其他含-谷氨酰基物质中转移到另一肽或氨基酸分子上。,(二)测定方法 -GT的测定方法有数种,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GT活性。 IFCC参考方法采用L-谷氨酰-3-羧基对硝基苯胺作为底物,以甘氨酰甘氨酸(双甘肽)作为-谷氨酰基的受体。在pH7.7的条件下,-GT催化底物生成-谷氨酰双甘肽和黄色的2硝基-5-氨基苯甲酸,在410nm波长处直接连续监测,吸光度的增高速率与-GT活性成正比关系。,(三)临床意义 -GT是肝胆疾病检出阳性率最高的酶。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炎症、肝外梗阻时,-GT不仅阳性率高,而且升高明显。肝实质疾病如肝

9、炎、脂肪肝、肝硬化时-GT一般只是中度升高(ULN的25倍),这点有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 若ALP升高而-GT正常可完全排除ALP的肝来源,若ALP和-GT均增加,则应先排除肝外引起-GT增加的原因,一旦排除,则-GT增高即为肝病所致。,-GT还可用于判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肿瘤患者如有-GT的升高,常说明有肝转移。 -GT与乙醇的摄取量有关,饮酒时,由于乙醇对肝细胞线粒体的诱导导致-GT活性升高,故对乙醇性中毒的判定有相当的价值。长期接受巴比妥类药物、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者常有-GT升高。,用醋纤膜电泳可将-GT同工酶分为-GTl、-GT2、-GT3和-GT4 四种,正常人只见-GT2和-G

10、T3。重症肝胆疾病和肝癌时常有-GTl出现,乙醇性肝坏死和胆总管结石时常有-GT2增加,胆总管结石及胰腺炎时-GT2也增加。-GT4与胆红素增高密切相关。,三、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和亚型 (一)生物化学特性 肌酸激酶(CK) 催化肌酸和ATP或磷酸肌酸和ADP之间的磷酸转移的可逆性反应,所产生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CK广泛分布于全身,在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是心肌和脑。 CK是由M和B两类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在细胞质内存在3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和CK-MM(CK3)。在细胞线粒体内还存在另一CK同工酶,即所谓线粒体CK(CK-Mt),也

11、称CK4。各种CK同工酶还可进一步根据所带电荷和等电点不同分离数目不等的亚型。,(二)测定方法 CK的测定方法以酶偶联法最常用,是CK的参考方法.有两种工具酶及指示酶参与反应。原理如下: CK 磷酸肌酸 + ADP 肌酸 + ATP HK ATP +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 ADP G6PD 6-磷酸葡萄糖 + NADP+ 6-磷酸葡萄糖酸盐 + NADPH +H+ 可在340nm波长下测定NADPH生成速率而计算CK活性浓度。,临床常规测定CK同工酶多用电泳和免疫抑制法,但两法均会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免疫抑制法还会受到CK-BB的干扰。因此现在推荐用免疫化学方法直接测定CKMBmass

12、,可不受溶血和巨CK的干扰。CK同工酶亚型(CK-MM 型和CK-MB 型)多用琼脂糖凝胶高压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三)临床意义 CK及其同工酶和亚型是目前临床上测定次数最多的酶之一,主要用于心肌、骨骼肌和脑疾患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 AMI时总CK活性升高显著,约在梗死后38h即升高,1024h达峰值,34d恢复正常。 CK极度升高(3000UL)主要见于全身疾病,特别是肌肉疾病,此时CK测定有助于肌萎缩病因的鉴别,如进行性肌萎缩时可见CK显著升高。,此外,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肌肉感染性疾病(如心肌炎、皮肌炎等),都能引起CK升高。但神经疾病引起的肌萎缩,CK活性一般正常。

13、 CK-MM亚型测定对早期AMI的检出更为敏感,一般以 CK-MM3CK-MM11.0作为诊断AMI的标准,但必须排除急性骨骼肌损伤。AMI发病24h CK-MM3CK-MM1 即开始升高,812h达峰值。CK-MB2亚型在AMI早期诊断和判断有无再灌注上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一般CK-MB21.9UL或CK-MB2CK-MBl1.5可作为AMI的诊断标准之一。,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一)生物化学特征 乳酸脱氢酶(LD或LDH)催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同时将氢转移给辅酶而成为NADH,依条件不同而有可逆性。反应式如下: L-乳酸 + NAD+ 丙酮酸 + NADH + H+ LD是一种含

14、锌的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肝、心肌、肾、肌肉、红细胞含量较多。,LD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H)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结构不同的同工酶,即LD1(H4),LD2(H3M),LD3(H2M2),LD4(HM3)和LD5(M4)。 这5种同工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以LD1为主,主要在心肌,可占总LD活性50以上,也存在于红细胞内; 另一类以LD5为主,以横纹肌为代表,肝脏中也有; 第三类以LD3为主,存在于脾、肺。,(二)测定方法 目前根据LD催化反应方向的不同,有两大类测LD方法,一大类为以丙酮酸为底物的逆向反应(称LD-P法);另一大类以乳酸为底物的顺向反应(称LD-L法)。我国

15、多采用目前IFCC参考方法LD-L法,用连续监测法进行测定。 LD同工酶测定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更多用。一般成年人血中LD同工酶存在如下规律:LD2LDlLD3LD4LD5,部分正常儿童血中可见LDlLD2。,(三)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LD及其同工酶常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肝和骨骼肌的疾病。 AMI时,LD由于分子量较大,在常用心肌酶中升高最迟,通常在梗死818h升高,48144h达峰值,可显著升高(5ULN),因其半寿期较长,增高持续时间可达510d,此时其他酶已恢复正常,在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上有一定价值。但其诊断AMI特异性差,运动后、肾病综合征等可呈现轻度升高(3ULN)。肝炎、休克、白血

16、病、溶血性贫血及晚期恶性肿瘤等均可有中度或显著升高。,测定血清及胸腹水中LD含量常用来鉴别其为漏出液抑或渗出液,若胸水LD血清LD0.6、腹水LD血清LD0.4为渗出液,反之为漏出液。,临床上测定LD同工酶 有助于相应组织病变的诊 断。心肌梗死和心肌炎时 以LD1和LD2升高为主,且 绝大多数的AMI患者血中 LD同工酶都出现LDlLD21,即所谓“反转比率”现象,且持续的时间长。,骨骼肌和肝细胞损伤时常出现LD5LD4。 肺、胰、脾、淋巴结坏死和炎症及各种恶性疾病时LD2、LD3、LD4升高; 溶血性疾病时LD1和LD2升高,但仍为LD2LD1;恶性肿瘤如转移到肝脏往往伴有LD4、LD5升高。,五、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 (一)生物化学特征 碱性磷酸酶(ALP) 广泛存在于各器官组织中,其含量以肝脏为最多,其次为肾脏、胎盘、小肠、骨骼等。血清中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