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524607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心泵的拆装(1)20161223完成概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心泵的拆装,一拆装要点 1 能够正确的选取和使用拆装工具。 2 拆卸程序是否正确。 3 装工艺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技术规范。 4 能够正确的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外部检查。 二简介 离心泵是一种叶片式泵,它依靠叶轮的高速回转使液 体获得能量,产生吸、排,从而达到输送液体的目的。离 心泵在化工生产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泵,冷却水泵和消防水泵等。离心泵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构造及原理大同小异,现以单级螺壳式离心泵为例加以介绍。,如图所示, 离心泵主要由叶轮、泵壳、叶片、泵盖、 泵轴、轴承等组成。,三离心泵的结构,四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泵工作时, 泵中的液体在叶片的扒动下随叶 轮一起回转, 液体自

2、叶轮进口向叶轮外周甩出, 在此过程中 液体的动能和压力能都得到增加, 其中前者增加更大, 当液体 流入涡壳后, 因涡壳的截面积的逐渐增大, 液体的动能大部分 在这里转化成了压力能, 然后沿排出管排出, 与此同时, 在叶 轮中心形成一定的真空, 液体在液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 沿 吸入管不断地进入叶轮。,叶轮的结构形式,图 离心泵的结构 1 泵体, 2泵盖, 3叶轮,4轴,5密封环,6叶轮螺母, 7轴套,8填料压盖,9填料环,10填料,11悬架轴承部件,图2 单级螺壳式离心泵装置简图 1排出管;2引水漏斗;3泵壳;4叶轮;5叶片; 6吸入管;7吸入滤器和底阀;8填料箱;9泵轴。,五离心泵拆装,1拆

3、装应注意事项, 对一些重要部件拆卸前应做好记号, 以备装复时定位。 拆卸的零部件应妥善安放, 以防失落。 对各接合面和易于碰伤的地方, 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2 拆装步骤, 关闭泵的吸, 排截止阀; 将电动机的接线脱开, 在联轴节处做好记号, 拆除 固定电动 机的螺栓 , 然后将电动机卸下。 拆下泵、吸、排管。 把水泵入口短节卸下, 拆掉吸入端端盖。, 使用专用工具拆卸离心泵叶轮, 用专用扳手拆下叶轮前的反扣 螺母(叶轮锁紧螺母)及止动垫圈(一般反扣螺母是左旋螺纹)取下止动垫圈, 叶轮即可从轴上取下, 如取不下来, 可利用叶轮平衡孔上的丝牙用专用工具将叶轮从轴上取下, 具体方法是:将专用工具

4、的两根螺钉拧入叶轮上有丝牙的平衡孔中, 丝杆顶正轴端中心, 慢慢转动手柄, 将叶轮从泵轴上拉出。如果叶轮锈于轴上而拉不动,可在健连接外刷上少量煤油, 稍等片刻, 即可拉出叶轮, 取下叶轮平键。 使用三爪拉马拆卸滚动轴承,先拆下轴承箱上前后两只轴承盖, 然后用一木块垫在联轴器端轴头上, 用紫铜棒轻轻敲打木块,就可把 泵轴连同轴承一起拆下。从轴上取下轴承时要注意不能损伤轴承, 一般用专用工具拉马的拉勾钩住滚动轴承内圈,丝杆., 使用拉马拆卸联轴节, 具体方法是: 将轴固定好, 先拆下固定联轴节的锁紧帽, 再用专用工具拉马的拉勾钩住联轴节,而其丝杆顶正泵轴中心, 慢慢转动手柄, 即可将联轴节在钩拉过

5、程中, 可用铜锤或铜棒轻击联轴节, 如果拆不下来, 可用棉纱蘸上煤油, 沿着联轴器四周燃烧,使其均匀热膨胀, 这样便会容易拆下,但为了防止轴与联轴器一起受热膨胀, 应用保温布把泵轴包好。离心泵拆卸完毕后, 应用轻柴油或煤油将拆卸的零部件清洗干净, 按顺序放好, 以备检查和测量。,图3 三爪拉马,六离心泵的检查 1叶轮的检查 叶轮遇有下列缺陷之一时, 应予换新。 表面出现较深的裂纹或开式叶轮的叶瓣断裂。 表面因腐蚀而出现较多的砂眼或穿孔。 轮壁因腐蚀而显著变薄, 影响了机械强度。 叶轮进口处有较严重的磨损而又难以修复。 叶轮已经变形。,2泵壳的检查 泵壳在工作中,往往因机械应力或热应力的作用出现

6、裂纹。 检查时可用手锤轻轻敲泵壳,如出现破哑声, 则表明泵壳已有 裂纹, 必要时可用放大镜查找。裂纹找到后,可先在裂纹处浇 以煤油, 擦干表面,并涂上一层白粉, 然后用手锤轻敲泵壳, 使 裂纹内的煤油因受振动而渗出, 浸湿白粉, 从而显示出一条清 晰的黑线,借此可判明裂纹的走向和长度。如果裂纹出现在 承受压力的地方,则应进行补焊,也可用环氧树脂修补,如裂纹 出现在不受压力和不起密封作用的地方,即可在裂纹两端各钻 一个3MM的小圆孔,以消除局部应力集中,防止裂纹继续扩大, 如果泵壳已无修补的价值,应予以换新。,3.转子的检查 泵轴拆洗后外观检查.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换新。 (1)泵轴已产生

7、裂纹。 (2)表面严重磨损或腐蚀而出现较大的沟痕,以至影响轴的机械强度。 (3)键槽扭裂扩张严重。 泵轴要求笔直,不得弯曲变形,拆洗后可在车床上或支架在“V”型铁上进行检查。将泵轴一端装于车床卡盘中,在卡盘处注意垫好铜片。另一端用尾架顶针顶住泵轴中心孔,将百分表架置于车床中拖板上,装好后将顶针顶于泵轴中间的外圆柱面上,用手慢慢转动卡盘,观察百分表指针的变化,记录下最大值和最小值及轴面上的位置,百分表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的一半即为轴的弯曲量。,另外也可以在平板上检查泵轴弯曲量。检查时,在平板上放置好两 块V型铁, 将泵轴两置于其上, 将百分表架放在平板上, 装好百分表,将百分表顶针顶在泵轴中

8、间的外圆柱面上, 用手慢慢转动泵轴, 并观察百分表指针的变化量,记录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在相应的位置上做上标记。 上述测量实际上是测量的轴的径向跳动量,一般轴的径向跳动量, 中间不超过0.05MM, 两端不超过0.02MM,否则应校直。校直最简 易的方法是捻打,捻打时应将泵轴放在硬木或垫有铜皮的铁块上, 凸面朝上, 用铜锤捻打,并随时进行测量(此方法一般不采用)。另一方法 是用手摇螺旋压力机来校直,如图14所示,具体方法是:在平台上放置好两块V型铁,将泵轴置于其上,同样将弯曲的凸面朝上,然后将校直机的钩头钩住泵轴,丝杠顶住泵轴弯曲部位的凸面,各相应的位置上应垫好,铜片,缓慢而连续地转动手柄,旋

9、以一定的压力,直至完全校直为止。 转子的测量与泵轴的测量方法相同,一般叶轮密封环处 的径向跳动不超过0.03MM,轴套不超过0.04MM,两轴颈不超 过0.02MM。,图14 手动螺杆矫正机矫正泵轴,4轴承的检查 对于滚动轴承, 检查时发现松动, 转动不灵活等缺陷或运 行时间已达到运行周期则应换新。 滚动轴承其常见故障有:滚子和滚道严重磨损, 表面腐蚀 等。一般来说轴承磨损严重, 其运转时噪声较大, 主要是因 磨损后其径向和轴向间隙变大所致。一般轴承的内径为 30- 50MM时, 径向间隙不大于0.035-0.045MM。 滚动轴承径向间隙的测量方法为: 将轴承平放于板上, 磁 性百分表架置于

10、平板上, 装好百分表, 然后将百分表顶针顶在 轴承外圆柱面上(径向),一只手固定轴承内圈, 另一只手推动 轴承的外圈, 观察百分表指针的变化量, 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 差即为轴承的径向间隙。,滚动轴承轴向间隙的测量方法为: 在平板上放好两高度相同的垫 块, 将轴承外圈放在垫板上, 使内圈悬空, 然后将磁性表座置于平板 上, 装好百分表, 将百分表顶于内圈上平面, 然后一只手压住外圈, 另 一只手托起内圈. 观察百分表指针的变化量, 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即为轴承的轴向间隙。轴承的间隙超过要求时, 应换新. 5.检查叶轮密封环间隙是否合适 测量叶轮密封环间隙:通过测量叶轮口外圆和密封环内圆上下、

11、左右两个位置的直径, 分别取平均值,其差值的一半为其间隙,如间 隙太大时必须进行修复,方法是: 先将蜗壳密封环镶嵌在蜗壳内并修复校验其圆锥度及椭圆度,再将叶轮密封环(口换)装在叶轮入口外径上,并依据蜗壳密封环直径尺寸车光叶轮密封环(加工叶轮密封环时其直径尺寸应考虑泵的密封环的密封配合间隙,七离心泵的安装 离心泵零部件检查后经过合理的修理或更换后即可以进行装配。 1.整个转子除叶轮外,其余全部在检修间正式组装完毕,这包括轴套、滚动轴承、定位套、联轴器侧轴承端盖、小套、联轴器及螺母等。 2.转子从联轴器侧穿入泵内,注意填料压盖不要忘记装,轴承端盖上紧后,必须保证:轴承端盖应压住滚动轴承外圈。 轴承

12、端盖对外圈的压紧力不要过大,轴承的轴向间隙不能消失。用压铅法测量此项压紧力时,可在零对零基础上放出0.1-0.2MM,然后用手盘动转子,应灵活轻便。 把叶轮及其键、螺母等装在轴上,装上泵盖,盘动转子,看叶轮与密封环是否出现相应磨擦现象。 轴封的装配. 填料密封,打开填料压盖,切取与轴外周长等长度的盘根数根(其根数依说明书或依泵原旧填料的根数),然后一根一根的压入,压入时每根接口应180错开,最后装上压盖,但不拧紧螺丝,等到泵工作时,再慢慢拧紧螺丝,直到不漏为止。 将泵吊入泵座并将其固定,装好进、排管。 电机装复,用千分表和塞尺对联轴节进行校正。,八 思考题 1、离心泵的密封装置一般有那几类? 2、离心泵拆装过程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3、离心泵的叶轮包含哪几种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