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希弗洛姆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52401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赖希弗洛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赖希弗洛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赖希弗洛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赖希弗洛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赖希弗洛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赖希弗洛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赖希弗洛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36年赖希为他的性革命一书所写的再版序言中。在这里,赖希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性格分析(1933),(一)论“性格盔甲”的性质与形成 1关于“性格盔甲”的性质 “性格盔甲”是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时反应样式”。由于人人都须对本我和外部世界作出反应,所以人人都具有“性格的盔甲”,它表示了一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赖希特别强调,“性格盔甲”不仅仅具有生物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功能,这就是,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求。 “性格盔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折射出社会的意识形态,正是由于“性格盔甲”的作祟,意识

2、形态得以侵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形式中。由于意识形态被固置在人的性格经构中,从而使观念体系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去加强和保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去巩固压抑人性的剥削制度和权威国家。, 2、关于“性格盔甲”的形成,赖希认为,“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家庭教育、扶养儿童的实质是:家庭代表整个社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二)“性格结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赖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有两个明显的缺陷: 、是不能正

3、确地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转化为意识的, 二、是不能正确地说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学校、教会、家庭都是特定经济状况的产物,它们处于特定的经济关系之中,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它们创造为支撑整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所必需的那种样式的性格结构的过程,也就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转化为意识的过程。所以人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学校、教会,而特别是家庭,教育和抚养儿童的实践,就能理解经济现实转变为意识形态的含义,就能理解这种转变是在哪里发生的。,为什么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赖希看来,只要了解了性格结构的特点,也就不难解释了。他认为,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的意识形态并不像庸俗马克思主义者所理解的那样,是简

4、单地放进人的头脑中的,而是意识形态是埋置在性格结构之中的,意识形态是以性格结构的形式出现的。因为性格结构则具有稳定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一)对法西斯主义得逞一时原因的分析 “独裁主义性格”使外在的必然性或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化,强使人的能量服务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制度。 它使人通过受制于内心的权威来服从外在的、有形的、僵死的权威。它使人整天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对自由、独立有着一种内在的恐惧。它是人性中的一种非理性的、神秘的、毁灭性的力量。,具有这种“独裁主义性格”的人,既要求权威同时又造它的反,所以,他既服从造反头子的绝对

5、专政,同时只对那些地位比他低下的人采取独裁主义态度。赖希认为,这种“独裁主义性格”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心理基础。,法西斯主义只是人的普通性格结构独裁主义性格的被组织化的政治表现,是人的机械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深层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1、种族理论 种族理论的核心是所谓维护“血统的纯洁性”。 2、家庭理论 3、反性政治理论,(二)消灭法西斯主义的途径,铲除独裁主义性格视为消灭法西斯主义的主要途径。他认为,改变人的性格结构,铲除法西斯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不仅仅要消灭旧的性格的上层建筑,而且还要培育新的性格结构。与“独裁主义性格”相对立的是“民主主义性格”,如果“独裁主义性格”是一种“神

6、经病性格”,那么,民主主义性格则是一种“则我调节的性格”,要真正铲除法西斯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得创造能够自我调节的人类心里结构的。,弗洛姆,逃避自由(1941) 自由对现代人的双重意义 自中古时代结束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人类不断地“脱颖而出”、获得自由的历史。现代人似乎成了“自由人”。那么,这种自由对人类带来什么意义呢? 弗罗姆追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他指出,促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因,就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原则,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虽然限制很多,但个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唯一要求。当人发现他的目标时,可以努力以赴,成功的比率往往很高。,政治上的

7、自由也已日益成长,新兴的中产阶级因其经济地位的升高,已日渐掌握政治力量,并己运用其政治力量增加了许多经济上进步成长的机会。,但是,弗罗姆马上又指出,这仅仅是自由对现代人的一个方面的含义。他说;“资本主义虽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上述的效果,但同时也使个人在社会中感到孤独、无意义和无权力。,既然现代人由于具有自由而处于极端的孤独之中,既然自由对现代人来说已成了不堪忍受的负担,那他们就只好向后倒退,即企图通过“逃避自由”去克服其因与外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观象。,弗罗姆指出,人们正是在“逃避自由”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他说: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指个人放弃其自己独立自由的倾向,而

8、希望去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少的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寻求新的第二个束缚,来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约束。,“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 弗罗姆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分子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一是被虐待狂,二是虐待狂,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后者则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只要能深入地探察一下这些人的无意识状况,就会万无一失地发现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他们对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因而也就毫无忌惮地想除掉自由这种精神负担而期获得安全,他们不断地寻求,期

9、望能找到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制度足以庇荫于其下。,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把强调个人无条件地服从整体法西斯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避难所,企图在这里安身立命。,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两者有一共同的来源,即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体”,“共生体”本为种心理学上的解释,指的是两者必须共存,因此务必丧失其个别独立的完整性,而造成互相依赖的现象。,他强调,虐待狂与被虐待狂都有着“逃避自由”的这种心理机制从而都企图寻求安全。只是两者寻求安全的方法不同,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无限扩大自己,使别人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后者不断失去自己,使自己溶化于外界的权力

10、之中,组成法西斯主义统治结构的两极,实际上同出一源,即都是由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新的人格结构起作用的结果。他说,这种新的人格结构“变成了有形的力量,帮助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二、攻击性和破环性,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它所采取的方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 各种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与这种心理机制密切相关,人们常常用爱、责任、良知、爱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自己的破坏行为,用各种方式使这些破坏活动合理化。,三、顺世与随俗,倾向于采取与世无争的方式或沉迷于、封闭于内心世界的方式来摆脱威胁与孤独。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在文化模式上的顺世与随俗,主动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体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