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522209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0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安大学 刘 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019/7/23,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本质;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与价值。,3,一、认识的本质,4,认识的本质,(一)唯心主义的认识观:一切唯心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坚持从思想和感觉

2、到物的认识路线,所以其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1、先验论:它认为,人的知识、才能等均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人的感觉、经验,是天赋的,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5,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弟子请教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时他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6,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理在事先。 未有天地之前,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下。 朱熹,7,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解:,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于它在诞生于尘世以前所居住的“理念世界”的回忆。他宣称:“一切研究,

3、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陈修斋主编的欧洲哲学史稿中这样评价:“柏拉图的这种认识理论,以最粗野、最幼稚、最露骨的形式,宣扬人的正确思想(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从天上(理念世界)掉下来的,是头脑(灵魂)里面固有的,他是欧洲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最原始的形,也是往后一切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先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8,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人们不能认识事物或不能彻底认识事物。主张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2)可知论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彻底的唯心论一般都坚持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是可知论者。

4、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不可知论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9,不可知论:,休谟认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那是无法知道的; 康德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地存 在着一个“自在之物”,由于现象和本质 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人只 能感知“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 在之物”的本质。“象自在地、离开我们感 性的这一切接受性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 况,这在我们仍然是完全不知道的 ” (纯粹理性批判),10,(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观,1、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外

5、界的反映,所以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 2、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因为他们都坚持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因而就内在地包含着可知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根本缺陷,(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12,(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这个反映是一

6、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这个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13,二、认识的结构,认识主体(个体、集团和类主体); 认识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中介:实践(物质中介、精神中介和语言符号中介),14,(一)认识的主体及其特点,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包括个体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三种相互联系的基本形式。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特点: 1)自然性。即人的自然属性。 2)社会性。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劳动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是主体最本质的属性。 3)意识性。即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15,(二)认识的客体及其特点,客体是指进入主体实践和

7、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客体可分为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两大类。 物质客体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人类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精神客体包括精神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品。(当主体把自身以及人的精神现象作为认识的对象时,人及其精神现象便成为客体) 认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2)对象性。即与主体发生具体联系。对象性是认识客体最本质的特征。3)社会历史性。,16,历史过程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社会 的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即现实的人。,历史过程的客体是那些进入历史主体的活动领域、成为历史主体对象性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17,(三)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关系。主体和

8、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客体中所引起的精神上的愉悦(美感)。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18,(四)认识的中介: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 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客观性:主体、客体、手段 (2)社会性:群体性活动 (3)直接现实性:付诸实施 (4)意识性:自觉能动性 (5)历史性:具体的;发展的 (6)普遍性:不同时空同时进行,19,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的实践即生产实践。

9、 (2)改造社会的实践。即处理社会内部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指阶级斗争的实践。 (3)科学实验。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20,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实践的观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本质和功能作用。,21,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一方面,从认识的源泉上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方面,知识可以积累

10、、传播和继承。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2)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3)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 是为了改造世界。,22,恩格斯:“社会一旦 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 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32页,2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也需要认识的指导,人的实践都是在一定认识、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认

11、识的功能也正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预见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 由于认识按其性质可以区分为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两大类,因此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24,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认识源于社会实践,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列宁,2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 直接经验发源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12、。”,26,27,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28,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恩格斯,29,四、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觉是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感觉的综合,是对可感部分的整体反映; 表象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30,(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思维获得的对于事物的本质或内

13、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它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性、本质特征的反映。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揭示。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3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32,3、这一原理的理论、现实意义,(1

14、)在理论上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实在性和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实在、不可靠的。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的实在性和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不实在、不可靠的。 (2)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于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硬要客观实际服从理论。经验主义轻视科学理论,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真理,到处搬用,硬要客观实际服从自己的狭隘经验。,33,1、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

15、的第一次飞跃。 2、实现这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34,(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要把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要把理性认

16、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5,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Eleven Theses on Feuerbach,36,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统一观,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朱熹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行必统知。 王夫之,37,(四)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1、 什么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如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2、 理性因素的作用 (1)指导作用;(2)说明作用;(3)预见作用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动力作用;(2)诱导作用;(3)激发作用,38,(五)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