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演示文稿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522026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咳嗽---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咳嗽---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咳嗽---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咳嗽---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咳嗽---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咳嗽---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咳嗽---演示文稿(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咳 嗽,(p7-11),【概 述】,一、定义: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致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二、讨论范围:,重点在于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它疾病兼见咳嗽的,可与本篇联系互参。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 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 内伤咳嗽 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 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 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三、源 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2、非独肺也。 ”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2、分类:繁 简:以脏腑命名;十咳之称。 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3、对咳嗽病理的认识不断深化 杂病源流犀浊“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四、证候特征:,咳嗽 咯痰 应当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同时还需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病因病机】,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病机: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宣肃失常,肺气上逆所致,发为咳嗽

3、 。,外感六淫,口鼻,皮毛,肺卫,邪壅气道,邪束卫表,肺失 宣肃,肺失 布津,气逆而咳,津聚为痰,寒热身痛,外感表证,外感咳嗽,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痰阻气逆,情志刺激,肝郁化火,灼津为痰,内伤咳嗽,(邪实),肺肾两虚,久病劳损,禀赋 不足,阴虚火旺灼津为痰,阳虚水泛为痰,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肃降无权,痰阻气逆,内伤咳嗽,(正虚),病位:在肺。涉及 肝、脾、肾。 病理属性:外感咳嗽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类证鉴别】,1、与喘证、哮病鉴别: 三者均肺气上逆的病症,喘证、哮病可兼有咳嗽。 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

4、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2、与肺胀鉴别: 肺胀虽以咳嗽症状为主,但咳、痰、喘、肿、悸。病情缠绵,经久难愈。,3、与肺痨鉴别: 二者均有咳嗽症状,但肺痨为感染瘵虫所致,具有传染性,以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点。 4、与肺癌鉴别: 肺癌以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为特点。,【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 外感咳嗽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以咳嗽伴肺卫表证为证候特点,邪实 为主。治疗以祛邪利肺为法,忌收敛。 内伤咳嗽 多属久病,起病慢 ,病程长,以咳嗽伴脏腑内伤证为证候特点,虚实夹杂 。治疗以调理脏腑为主,兼以祛邪止咳,忌辛散 。,2、辨

5、寒热虚实: 寒证:多有“冷、淡、清、稀、青、白、迟”的特点 热证:多有“热、渴、稠、秘、红、黄、数”的特点。,3、辨咳嗽的特点: 干咳多属肺燥阴虚; 咳声粗浊者多为风热 ; 咳嗽声重,或咽痒则咳者,多为外感风寒 ; 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 咳声洪亮有力者属实。,4、辨痰的性质: 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属虚、属寒; 咯吐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 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的为痰热; 味甜者属痰湿; 味咸者属肾虚。,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疏风宣肺祛邪 内伤咳嗽:调理脏腑(健脾

6、,清肝,养肺、补 肾);祛邪止咳(化痰降气),三、证治分类:,外感咳嗽 1风寒证 :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痠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紧 。 证候分析:,病机:风寒袭肺,肺失宣通 。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方药:三抝汤、止嗽散加减 方歌:三抝汤用麻甘杏,宣肺散寒咳嗽宁。 止嗽散中用桔梗,紫苑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方解: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 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 后方用紫苑、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

7、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 。,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外感咳嗽 2风热证,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 。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 证候分析:,病机: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 治法: 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 方药: 桑菊饮加减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方解: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

8、解表而清风热;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亦可加前胡、牛蒡以增强宣肺之力。 加减: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嗄配射干、赤芍、挂金灯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外感咳嗽 3风燥证,证候: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或薄黄, 质红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证候分析: 病机: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方药:桑杏汤加减 。 方歌: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子

9、与梨皮, 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方解:方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共凑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加减: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 舌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证候分析: 病机:痰湿壅肺,肺气 上逆。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

10、减 。 方歌: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方解: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湿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中。适用咳嗽而痰多稠厚,胸闷,脘痞,苔腻之证。 后方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降气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之证。 加减: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酌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内伤咳嗽2痰热壅肺证,证候: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昧,或吐血痰,胸肋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 舌脉: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证候分析: 病机:痰热阻肺,肺失清肃

11、 。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 方歌:清金化痰栀桔芩,麦冬桑皮栝楼苓, 橘红甘草知贝母,痰热咳嗽服之灵。,方解:药用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清泄肺热;贝母、栝楼、桔梗清肺止咳;麦冬、橘红、茯苓、甘草养阴化痰。 加减:如痰黄如脓或腥臭,酌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冬瓜子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痰热伤津,酌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内伤咳嗽3肝火犯肺证,证候: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口干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舌脉:舌红苔薄黄少津,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 病机:肝郁化火

12、,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 方药: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梗米四般宜, 参苓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方解:前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清热泻火;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 后方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火气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加减:还可酌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苏子、竹茹、枇杷叶化痰降气。 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痰粘难咯,酌加海浮石、贝母清热化痰; 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柯子养阴生津敛肺。,内伤咳嗽4肺阴亏耗,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

13、白,或痰中挟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起病缓慢,消瘦,神疲 。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歌: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合方, 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方解:方用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桑叶清散肺热;扁豆、甘草甘缓和中。,加减: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 如咳而气促,加五味子、柯子以敛肺气;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加减: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 咯吐黄痰

14、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 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内伤咳嗽5肺气亏虚,证候:病久,咳声低微,咳痰清稀色白,伴气喘乏力,自汗畏寒。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弱 。 证候分析: 病机:肺气亏虚,肺失宣降。,治法:补益肺气,止咳化痰 。 方药:甘草干姜汤加补肺汤加减 方歌:补肺汤中用黄芪,再加紫苑桑白皮, 人参熟地五味子,补益肺气此方宜。,四、其他疗法:,验方: 药茶:p10 针灸: 穴位帖敷:温阳散寒药帖敷背腧穴。,【转归预后】,外感咳嗽病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 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 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内伤

15、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反复病久,由肺伤及脾肾,可发展成为痰饮、咳喘、肺胀、虚劳。,【预 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凉; 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 戒烟酒;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转诊原则】,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行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有不明原因发热,长期吸烟伴明显消瘦者; 常规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 转诊,病例分析 (诊断、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王某,男,65岁,退休厨师,形体肥胖,嗜烟,以反复咳嗽咯痰四年,加重两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四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咯痰,痰多色白,症状反复,未作系统治疗,痰量逐渐增多,尤以晨起咳甚。两周前因受凉而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增多,曾在门诊求治,服用宣肺解表的中药,外感症状缓解,仍发热,咳嗽,咯痰,痰多黄稠难咯出,胸满气粗,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咳嗽 辨证分型:痰热郁肺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清金化痰汤去知母、陈皮 或千金苇茎汤加味:鱼腥草、海蛤壳、葶苈子、瓜蒌皮、花粉,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