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93515314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素地分类和代表药物吐血分析情况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分类及代表药物b-内酰胺类青霉素(PN)类天然青霉素G(钾,钠)半合成耐酸PN非奈西林,丙匹西林,阿度西林耐酶PN甲氧西林,萘夫西林耐酸耐酶PN双氯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苯唑西林广谱PN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替卡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类一代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噻吩,头孢硫脒,头孢替唑二代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孟多三代头孢克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泊肟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五代头孢洛林,头孢吡普其他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帕尼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青霉烯类法罗培南(

2、口服/注射)单环b内酰胺类氨曲南b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奈替米星,异帕米星 大环内酯类第一代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第二代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第三代米卡霉素,罗地霉素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林可霉素多肽类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E四环素类天然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半合成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人工合成类磺胺类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联磺甲氨苄啶(磺胺甲噁唑,磺胺嘧啶,甲氧苄啶)喹诺酮类第

3、一代吡咯酸,萘啶酸第二代吡哌酸,西诺沙星第三代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替马沙星第四代加替沙星,曲伐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其他甲氧苄啶(常作成复方制剂)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塞克硝唑1、20世纪40年代初青霉素用于临床,从而揭开了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序幕。最初抗生素是用发酵方法得到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青霉素培养液中分离出的青霉素G是天然青霉素,不溶于水,改造成钾盐和钠盐。2、头孢菌产生的天然头孢菌素C,比青霉素更稳定的结构(六元环VS五元环)。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用于临床,到90年代已经发展到四代。目前临

4、床用的抗微生物感染药物中,头孢类占了几乎一半。这四代在结构上没有截然分类,在抗菌活性、抗菌谱等方面有较大进展。第一代:抗菌谱窄,只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和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第二代:抗菌谱扩大,对阳性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近或略差,但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肾脏毒性较第一代低。第三代:抗菌谱更广,对阳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差,对阴性菌的活性较第一代强,抗菌谱扩大到了绿脓杆菌、沙雷杆菌。对内酰胺酶更稳定,对第一、第二代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第三代有效,第四代:品种还不多。抗菌谱和作用都极大增强,且对细菌过量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其突出的特点是对青霉素结合蛋白(细菌表面

5、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亲和力强,穿透力强,对内酰胺酶稳定,同时对绿脓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更强。第五代(国内还没有):近些年来,又有些新型头孢菌素上市,2008头孢吡普在加拿大上市,2010年头孢洛林在美国批准上市。对阳性菌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对阴性菌与第四代相似。3、碳青霉烯类是一类新型的B内酰胺化合物,目前发展很快。1976年,从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硫霉素,不仅抗菌活性强,而且能够抑制B内酰胺酶。抗菌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需氧菌都有很强大的作用,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B内酰胺抗生素。缺点是,1:容易被人体内产生的脱氢肽酶DHP-1降解

6、,需要与该酶的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2:不能口服。为克服这些缺点,改变侧链抵抗酶的降解。80年代美国默克公司开发的亚胺培南,临床评价很高,但是对DHP-1酶还是不稳定,需与西司他丁合用。到了90年代开发的美罗培南,对酶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单独使用,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三代头孢。后来又陆续有帕尼培南、比阿培南。4、法罗培南是唯一即可口服又可以注射的青霉烯类,其对青霉素无效和头孢菌素无效的疾病都有效。5、单环B内酰胺类:1987年氨曲南是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被认为是抗生素发展的里程碑,其对绿脓杆菌活性显著,但对革兰阳性菌无效。6、氨基糖苷类,是由氨基糖和氨基环醇形成的苷,由于含有氨基和其他

7、碱性基团,显碱性,可形成结晶性硫酸盐或盐酸盐,在胃肠道不易吸收,一般注射给药。氨基糖苷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易产生耐药,有耳肾毒性。这两个缺点。一般联合用药。链霉素 是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从链丝菌中发现的,主要用于结核病。庆大霉素,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活性高,甚至对庆大、妥布、奈替卡星耐药的67%70%也有效。常与青霉素和头孢类合用。新霉素口服很少吸收(乳膏,滴眼液,滴耳液,也有个硫酸新霉素片用于肠道感染),主要是用作肠道、皮肤、耳鼻喉等感染。7、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结构式一个多羟基的1416元环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与

8、13个去氧氨基糖缩合成的碱性苷。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主要是使胃肠道菌群紊乱,对肝脏、心脏损害,以及耳毒性,但是每代的毒性也在逐渐降低。红霉素是第一个大环内酯类,从红色链丝菌中分离出来的,结构不稳定。后来又发现红霉素对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军团菌作用强大,又对其重视起来。以红霉素开发出的交沙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不良反应降低。第二代:半合成的: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的一个突出优点是药动学性质好,能被转运到感染部位,浓度达到细胞外浓度的300倍,另外还有抗生素后效应可达2.34.7小时,优于B内酰胺抗生素。克拉霉素体内的代谢物对流感嗜血杆菌有特效,对需氧

9、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都有效,活性比红霉素强24倍。第三代:米卡霉素(二乙酰麦迪霉素),罗地霉素,毒性下降。8、克林霉素:对阳性菌、厌氧菌效果好,对组织渗透力强,适用于骨髓炎等。9、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是由放线菌属产生的或半合成的一类抗生素,广谱,对阳性菌、阴性菌包括厌氧菌都有效。第一代四环素就是从细菌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如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地美环素。天然产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化学性质不稳定。经过改造,得到半合成的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10、氯霉素氯霉素是从链霉素中产生的。缺点是:毒性大,抑制骨髓造血系统,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所以临床应用受限。但是,它在控制伤寒、斑疹伤寒

10、方面仍是首选药,是其他抗生素不能替代的。11、磺胺类及抗菌增效剂磺胺类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被用于感染。后来青霉素的发现,打断了磺胺类药物的发展。但是不久青霉素的耐药、过敏、化学稳定性等问题出现,使磺胺类抗菌药物又得以发展。1962年,磺胺甲恶唑问世,抗菌谱与黄安相近,但是抗菌活性更强,半衰期更长,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合用,被称为复方新诺明,在临床上广泛使用。1970年又发现磺胺类药物的利尿和降血糖作用。甲氧苄啶除了可以和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等合用,还可以和四环素、庆大霉素的合用,增强效果。12、喹诺酮类是仅次于B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价值较高。第一代:萘啶酸、吡咯酸,抗菌谱窄,已被取代。第二代:比第一代抗菌活性强,在阴性菌方面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如,新恶酸,噻喹酸,吡喹酸,吡哌酸,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肠道感染。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产生协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作用增强。第三代:抗菌谱进一步扩大,作用增强。对阳性球菌也有作用,但相比肠杆菌科来说,较差。左氧作用最强,其次环丙和氧氟沙星。其他的更弱一些。对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也有效,且不易产生耐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