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501762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西雅: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纪念鞍钢宪法诞生五十周年推荐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韩西雅在纪念鞍钢宪法诞生五十周年之际,向读者推荐这篇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文章是2001年写成的。写这篇文章的由来已在文首说明。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实质是: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管理企业、管理整个国家经济、以至管理整个国家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同资本主义民主绝对不同的、人类最先进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导师们,马、恩、列、斯都有过重要的论述和

2、不同程度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始起,就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革命战争年代,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党都掌握过专政之权,管过企业、管过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过劳动群众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的实践。新中国诞生以后,从根本大法上确立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上明确了工人阶级是企业和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法制上制订了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法律和制度。这样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在整个国家中推行,是一次伟大的试验、探索,在实践中很自然地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经验和教训,会受到不同社会意识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认识上的分歧、矛盾、甚至斗争。毛泽东同志是在党的主要领导

3、人中最坚定的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从建国之始就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地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确保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典范。他在生产关系问题上,十分重视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基本建立以后,怎样处理好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正是从这个着眼点出发,毛泽东同志才对1958年出现的,以“两参一改三结合”和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的企业管理新鲜经验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鞍钢宪法”。对1960年中共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的报告以高昂的语言歌颂说:“这个报告,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

4、律的研究是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他亲自下去调查研究,阅读大量各级党政的报告、资料,特别是邀约同志一起,认真阅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在此过程中,发表了大批论断和批注。这就大大超出了鞍钢宪法的范围,涉及对社会主义企业的建设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甚至涉及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论断和批语,都是即席发表的,不加整理,看似分散;加以整理、概括,却就成了一个体系。本文以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的“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题,把自建国以始、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有关论断和批语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一、所有

5、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断地改进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必须破除人与人关系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建立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管理企业、管理上层建筑。四、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和企业内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法。五、正确处理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政治挂帅。”这样五个方面,就构成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头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探索中一方面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的、以至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6、的理论贡献。这个体系是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中国党、国家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方面的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宝库的贡献。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在此期间,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演变。生活越演变,中国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越是向往科学社会主义,越是缅怀产生鞍钢宪法那个揭开人类社会主义历史新篇章的新时代,越是体会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指引我们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上战斗前进的光辉明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博大精深。本文所郑重奉献给读者的,是毛泽东

7、同志亲自发表的论断、批语、思想。至于作者所作的编写工作,在于说明毛泽东同志是在什么场合、针对什么问题,发表这些论断、批语、思想的,是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某些历史进程。凡有阐释,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高明同志指正。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论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联系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韩西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毛泽东同志就着手探索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都是探索中的重大成果。

8、1958年,他又提出了关于读书的建议,并亲自带头和同志们一起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在读书过程中,他作了许多批注,发表了许多谈话。在读书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对于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比较重视,发表了重要意见。 1997年,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一书出版。本文是作者在阅读该书中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批注和谈话以后,联系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实际情况写的。是作者的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主义经济中、也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9、。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都要不断正确处理。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批注和谈话,迄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20世纪50年代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对现实也有参考价值。至于文中表达的作者个人观点,那完全是探讨性的,可以商榷,可以批判,一、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不断地改进和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分配形式三个方面。”(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67页,以下称批注和谈话)生产关系这三个方面,是又相区别,又相统一的

10、辩证体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所有制是基础。有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劳动成果的分配形式,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酌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又可以反作用于所有制,影响所有制的存在和发展。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的目的是凭借资本,购买也被视为商品的无产阶级的劳动力,强使无产阶级为其劳动,创造新价值,实行按资分配,从中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为此,资产阶级必然要与之相适应地建立一种由他们自己及其代理人少数人管理、统治、压迫属于多数的被雇佣的无产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无产阶级置于不平等的、被奴役的地位之上,使之尽力劳动,

11、尽可能多地提供剩余价值。这种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对。资本主义企业中,不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资产阶级还千方百计制造和挑拨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妄图从中渔利。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顺利发展。20世纪后半叶,为了缓和矛盾,资本主义也采取了某些“工人参于管理”等改善人际关系的手段,以图调动无产阶级的积极性。但是,他们剥削、压迫的本质不可能根本改变,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兴起,不可避免。 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就是要消灭压迫和剥削,由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自觉生产劳动,并分配

12、劳动成果。为了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在基本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全体劳动者人人都有当家作主的权力,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实行按劳分配,为劳动者集体创造日益美好的生活。如果不然,在建立公有制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仍由少数人掌握管理大权,多数人却处于元权状态。一方面是少数管理者发号施令管理多数人,另一方面多数劳动者对少数管理者的行为无权干预,这种不受监督的少数人擅权的结果,必然导致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唯心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公有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为少数人占有,少数掌权者必然不可能进行真正正确有效

13、的管理;并且必然要以权谋私,侵占多数公有者的利益,生产资料公有的实质也将丧失而虚有其名;分配也就不可能是真正公平的按劳分配,整个社会主义的实质也将应演变而丧失,这就是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深刻的反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正确处理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把工人阶级组织成为具有铁的纪律、服从高度集中统一、千百万人听一个人指挥的产业大军,加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存在,少数脑力劳动者管理多数体力劳动者的状况还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在此情况下,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本着平等、互助,合作的

14、精神,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把集中统一建立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之上。(二)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变革。毛泽东同志提出一个论点: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底的,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他说到: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度,时间很长,几万年都是同样性质的,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却有很多变化我们的国营企业,解放以后,一直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而在这十年中间,人与人在劳动生产中的关系,变化却是很大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整个国民

15、经济变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还是全民所有制。但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总要不断地改进。当然全民所有制的企业,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在所有制方面还要有它的变化,有它的发展。例如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将来还会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全民所有制。但是所有制的变革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底的,总是不能没有限度的。可以设想,将来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还会有无穷的变化,这方面很难说有什么底。但是所有制方面不会有多大变化。(均见批注和谈话319、805、806页)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律,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断。这是因为所有制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的改变,从整个生产关系来说,具有量变性质。所有制的变革必须经过革命;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力的量变所要求的变革,却可以通过内部的改革渐进发展。所有制这种生产关系的质变,既不可避免,也必然不断出现,但是质变必须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出现,在量变积累时期里,质总是相对稳定的认识了这个规律,就应当自觉地去推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为巩固和发展所有制、以至巩固和发展整个生产关系而努力。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又是对人类社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